大到市一级,小到乡镇,工业园区可谓“遍地开花”。东部某省有60多个省级开发区,但工业会萃不凸起,区内工业联系也较弱,协力效应较低,因此使得省内并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园区。
“早些年推出的零地价、无节制的税收优惠手段开始退出招商舞台。”一位专门负责招商的工作职员表示,优惠政策曾是各地招商的宝贝,但近年来政策优惠力度逐渐在收紧,“原来企业一入驻,政府有关部分就提供包括工商注册等一系列的服务,甚至各类的搀扶资金。”
据了解,此前各地政府以工业搀扶或奖励的名义从公共财政资金中铺排给企业作为搀扶资金的做法最为常见,但因为国家明令禁止地方政府擅自减免企业税收,通过财政搀扶企业的方式成为各地普遍采用的做法。
“尽管财政搀扶名义上采取工业搀扶或奖励的形式,但实际仍与企业税收挂钩,属于变相减免企业税收。”一位知情人士如是说。同质化显著,内耗严峻“说是工业园区,实在入驻的企业没几家,不少厂房都空着。”我们在良多工业园区采访时发现,园区入驻企业很少。
实际上,这种状况可谓当前工业园区的普遍现象。“这几年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数目过多,园区工业同质化现象显著,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泛起了空心化的状况。”业内人士表示。
“园区的同质化严峻,到哪个园区都发现有机械制造、食物加工、电子信息等行业的企业。”上述知情人士指出,工业园区同质化现象显著,很难承担地方政府赋予的工业转型进级的平台作用,而且工业结构单一,一旦泛起相关工业不景气,园区发展就会陷入困境。
目前,良多开发区“功能相对分散,没有集中规划,重点不够凸起,互补性也不强。”这些现象都不利于一个行业做深做透,也由于空间布局分散,造成在政策利用上难以形成叠加效应。
业内人士以为,从目前各工业园区的现状看,除了靠近城区的园区在基础举措措施配套方面相对完善外,其他大部门园区基础举措措施配套水平较低,公共服务平台也处在较低层次的水平,园区糊口服务配套基本依赖企业和周边,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难以知足企业、职工的出产糊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