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的领军者,摩拜单车在短短两年内,估值达到l 500亿元。然后好景不长,巨额亏损,关闭海外事业部,这些似乎都在预示着这位曾经共享单车行业的领军者摩拜正在走向没落。摩拜究竟怎么了,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高融资、高估值的背后,摩拜单车本身的盈利模式一直备受诟病。而以27亿美金全资收购摩拜的美团,原以为到手的是个香饽饽,结果,却成了累赘。
3月11日晚间,美团点评发布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18年美团实现营业收入652.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92.3%。
受收购摩拜、发展出行等新业务持续投入的影响,美团2018年在排除优先股等特殊会计处理后,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为85.2亿元,其中,摩拜贡献45.5亿。
有意思的是,当天早些时候,摩拜单车证实,近期将关闭亚洲部分国家业务,并将继续评估其他国家和地区业务。
同时,美团首席财务官陈少晖也于近期表示:“摩拜的国际业务正在重组,这将导致在大部分国际市场的停止运营。”
曾经估值达500亿,后又背靠美团的摩拜缘何落此境地?
究其原因,在车云看来,主要有两点:
其一,共享单车行业发展至今,尚未找到真正的盈利模式,摩拜单车自然也不例外。此次摩拜进行战略调整,也很好的反应出了这一真实现状,这也意味着,未来摩拜将可能面临着更大的亏损,这于美团而言,无异于巨大的成本压力。正如陈少晖所言,退出摩拜的海外业务,是因为美团计划进一步减小摩拜的运营亏损。
其二,还在于美团自身在出行领域的战略布局。2018年疯狂之后,美团开始在出行市场上克制自己,巨额亏损,让美团付出了相当高昂的试错成本,这也使得其在2019年不得不收缩非主营业务。
两座大山的压迫,让摩拜的未来似乎有点灰暗,但这却也是其不得不迈出的坎。
共享单车走不出的局
共享单车发展如此迅速,资本的推波助澜功不可没。
发展初期,在资本的助推之下,烧钱、扩张、投放车辆等则成了共享单车行业的主旋律。现在,在经历过血腥拼杀之后,共享单车行业格局基本已定,而剩下的玩家背后,皆是行业巨头。
2018年,摩拜“卖身”美团,虽然正在逐渐美团化,甚至将失去自己独有的品牌,但其背靠美团庞大的资本,之后在整个行业当中,也将如鱼得水。
哈罗单车后来居上,背靠阿里爸爸,无需担忧资本问题。而滴滴旗下的小蓝单车,虽无法同摩拜相比,但背靠滴滴也能够在市场上存活下来。
相较于上述三者,ofo就显得异常凄惨。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ofo创始人戴威在苦苦支撑。此前,有很多文章皆分析过ofo的败局,马化腾曾说过,ofo失败,是因为“一票否决权”。据悉,在ofo董事会中,戴威、滴滴、阿里、经纬都有一票否决权。
而马化腾所指的一票否决权背后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猜测,这与戴威和滴滴、阿里等多个投资方的博弈有关。
从最初“风口上的猪”,到现在的“一地鸡毛”,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都逃不出资本这一个局。
然而,资本带来的快速扩张,并不能解决共享单车行业本身固有的问题。
首先,是共享单车毫无秩序的摆放,严重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秩序。其次,国民素质是整个共享行业难以轻跨过去的坎,损坏车辆、将单车私人化等现象比比皆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共享单车行业没有一个完整有效的商业模式,也就意味着其很难实现盈利。
据了解,摩拜成立4年,至今几乎没有盈利,完全靠资本输血,在被美团收购之前,已经从腾讯、富士康、高屋资本(Hillhouse Capital)和华平(Warburg Pincus)等投资者那里筹集了逾9亿美元资金。
而ofo自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不断融资之路,其最高一笔融资高达8.66亿美元。然而,在其迅速扩张之后,融资金额花光,资金链断接,用户退佣金风波不断,而由于押金问题,戴威也成了“老赖”,更是收到了法院对其作出的“限制消费令”。
当依靠融资烧钱扩张的时代过去之后,以摩拜为首的共享单车行业,或许才会找到真正的商业逻辑。
另一方面,摩拜、ofo等共享单车公司在其辉煌的时候,并没有将自己的步伐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在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
然而,在出海的过程中,不管是摩拜,还是ofo,都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2017年6月,摩拜单车登录应英国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但在一年四个月之后,也就是2018年9月份,摩拜宣布正式退出曼彻斯特市场,终止共享单车的运营。
摩拜公司当天发表声明说,一年多来,曼彻斯特用户累计使用摩拜单车25万次,行程约29万公里。但与此同时,单车持续遭受人为破坏和盗窃,去年夏季每个月的报损率都达到10%。
与此同时,去年7月,ofo在一个多月内,连续撤出包括印度、以色列、中东、澳洲、德国、美国、西班牙等7个国家和地区。
对外扩张,虽说是在扩展海外市场,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海外扩张或许也加速了摩拜、ofo等公司的资金损耗,使其处境更是雪上加霜。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次摩拜将关闭亚太地区业务的决定,也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一方面,是业务开展的并不顺利,而另一方面,则是亏损太多。
据两位消息人士透露,摩拜除亚洲以外,在其他地区也即将进行更多裁员,其中可能包括欧洲和美国。最终,摩拜单车将只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占其全球总业务的大部分。
对此,美团拒绝发表评论。
美团在出行市场中的疯狂与克制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金的价格收购摩拜。当初美团为什么要收购摩拜,网上有两种相关猜想:
其一,跨赛道的本质,在于需求的融合。据了解,不管是餐饮也好、打车也好、亦或是单车,其背后都是用户需求在驱动,打车本质上是点对点的需求,而单车也是从A到B,背后都是算法,导流效率,而且从用户的决策逻辑来看,餐饮、娱乐这种属于决策的上游,而出行是决策的下游。
其二,美团需要摩拜为其导流。于美团而言,摩拜数亿的注册用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并且,共享单车本身,需要移动支付这项功能,因此,只要将这些流量揽入怀里,就可以增强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增加应用消费场景的进一步巩固与用户的粘性。
然而,从目前来看,不管是需求的融合,还是导流用户,美图收购摩拜,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同样,在网约车市场上,美团也在不停的试错。
2017年2月,美团打车在南京市试点上线运行,一年后实现日订单量突破10万单,团队扩充至200人,并随即登陆上海,依托大规模的补贴战实现日订单15万。
数据显示,最高峰的时候,美团的常用用户已经占到网约车整体比例的20%以上,抢夺了滴滴不小的份额。然而,事实证明,美团的尝试都并不成功。
美团最新财报显示,受收购摩拜、发展出行等新业务持续投入的影响,美团2018年在排除优先股等特殊会计处理后,经调整的亏损净额为85.2亿元,其中,摩拜贡献45.5亿,另一部分的亏损,则大部分应在于网约车业务平台的高额投入。
事实上,2018年,美团在出行领域的动作可谓是“疯狂”,以27亿美元收购摩拜的同时,还在网约车市场上大打价格战,以期能够抢占市场份额。
但疯狂试错之后,美团也开始表现出克制态度。据了解,此前,为了削减成本,专注于外卖和酒店预订业务,美团宣布将暂停向共享单车和网约车领域扩张。
网约车方面,自美团在南京、上海等地高调打价格补贴,被众多部门约谈,要求整改之后,美团在网约车市场似乎在无动向。直到2019年1月30日,美团打车正式宣布与威马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共享单车方面,在收购之初,美团CEO王兴曾言明,摩拜将作为独立品牌运营,现有团队保持不变等。但,时隔不久,美团就宣布将摩拜单车更名为美团打车,并集成到美团APP当中。此次,美团还将缩减摩拜在海外的业务,重新将重心放到国内市场。
此外,去年11月,美团进行内部组织架构调整,将此前的四大业务体系(到店、大零售、酒店、出行)调整为如今的两大平台(用户平台、LBS平台),两大事业群(到店和到家)以及两大事业部(快驴和小象),相对而言,出行版块在美团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似乎在下降。
由此来看,作为拖“后腿”的共享单车业务,在美团的操控下,摩拜是否还有未来?
结语:共享单车的未来
短距离出行是刚需,这个需求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伪需求,而且市场需求量很大。
基于此,从长期来看,共享单车行业并不会死亡,摩拜,或者说美团单车,也并不会消失。毕竟,最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同时,当前整个行业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供大于求,因此,共享单车公司不需要投放那么大量的共享单车,而是要把现有的共享单车损坏率降低。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包括摩拜在内的众多共享单车公司,都还没有找到未来盈利的途径。虽说现阶段尚未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众多,如美团、亚马逊等,但他们都有自己清晰的商业逻辑,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平台。
因此,对于共享单车公司来说,未来发展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找到清晰的商业逻辑,而不是依靠烧钱扩张的模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