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ofo小黄车官方系统再次出现押金无法退还的情况,共享单车行业背后存在的问题又被推上了。据相关消息,在ofo的公司总部,排队要求退押金的消费者已经从5楼排到了1楼。曾经风光无限的共享单车王者ofo,为何会落得如此地步?这不得不从输血式的资本和漏洞百出的盈利模式说起了。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往下看。
资本趋势下的恶性循环
2016年共享经济大热以来,共享单车行业巨大的利益吸引着许多创业者进入共享单车行业。Ofo小黄车在2015年至2018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共进行了10轮融资,在巅峰时期,ofo的市值高达193亿元人民币。
在创业初期,共享单车企业的生存模式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撑,这无可厚非。单车的制造、投放、修理和回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大的成本。
然而“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资本的盲目狂热使得运营商忘乎所以,无限制的拓展市场,进而形成“疯狂融资——造车——投放——再融资——再造车——再投放”这样的恶性循环。
自 2015 年 6 月启动 以来,ofo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投放了超过1000 万辆共享单车,日订单超过 3200 万。
投放量的巨大,订单数的剧增,使其看上去风光无限,实则是泡沫下的虚假繁荣。共享单车大热以来,先后有几十余家企业疯狂涌入共享单车市场,造成共享单车市场的过饱和状态。市场发挥其自我调节能力,其中有超过20家目前已经停止倒闭或者停止运营。
到最后,共享单车投放严重过剩,加上成本高,维修滞后,导致数量惊人的单车沦为遭人诟病的城市垃圾。
最为致命的是,作为其立身根本的盈利模式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
落洞百出的盈利模式
共享单车的盈利核心是押金与租赁收入。共享经济平台多以分时租赁为经营模式,通过向使用者收取押金与租金回收成本,实现资金流流入。 一对多租赁模式产生的巨额押金池是各共享经济平台盈利的核心,也是其蓬勃发展、成为被疯抢的市场的原因。
可是现实却是,押金与租赁收入,收益效果微乎其微。
据相关人员介绍,一辆小黄车日均单(一日平均收 入)是2.5元左右,这意味着每天每辆车的成本控制在3元以内,才有不亏损的可能。但实际成本非常高,即使除去车辆成本,实际的运维成本也远高于这个数字。
运维成本主要是四个部分,即仓储、物流、投放、修理, 以北京为例,北京大概有150万辆单 车,每天仅投放调度(如调往地铁站) 的支出就近 200 万元。
2017年,ofo的首次生存危机终于来了——投资人决定停止投资。甚至连戴威的伯乐之一——朱啸虎也表示不会再继续投资,甚至表态不会再投资这类烧钱的项目。
企业无法通过租赁收入获得收支平衡,在投资额减少的情况下,便开始向用户开刀——挪用用户押金以维持运营。
暗里挪用的用户押金
据艾媒咨询数据,当前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押金存量规模已超过120亿元。由于数家企业接连退出市场,预计超过10%的用户无法正常退回押金。而用户在押金这一问题上一旦受到侵害,就有很高的维权成本与周期。
日前,一份被曝光的ofo负债表显示,早在半年以前ofo的负债额就已经达到了64.96亿元,其中挪用用户押金36.5亿元。没有资本家的钱,便只能花用户的钱。
共享产品采取一对多的租赁模式,押金产生了金融属性,理应由第三方监管。然而由于监管权责不明,部分平台私自将押金挪作他用。如果收取押金的行为涉嫌变相集资,而平台又没有特定授权,就会有违法之嫌。
遗憾的是,即使花了不该花的用户押金,ofo仍未走出危机。
在过去的一年离,ofo关于澄清公司“破产”传言的声明就发了十几次。虽然危机一直在,但其始终没有放弃自救,创始人戴威更是在一封内部信件中写道:“哪怕跪着也要活下去。”
活下去的希望,是资金。在不成熟的盈利模式下,ofo的“续命”方式只能是资本的不断喂养,一旦投资者“断粮”,ofo的危机即时降临。最终,受伤的还是用户。
到头来,资本家走了,用户没了,落了个比创业之初还艰难的境地。
这些年,在资本的帮助下迅速发展的共享单车,曾经站在顶峰的ofo,如今面对的,是断裂的资金链、是巨额的市场维护费用、是千万用户的不满......行业未来虽然可期,但是前路漫漫,还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