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基,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石,工业基础能力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具体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 昨天,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了《上海市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以此提升上海工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 所谓的工业强基,即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石,工业基础能力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具体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上海首次提出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5%的指标,也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明确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出要求。今年上半年,上海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2016年的均增长1.2%,提高到了6.6%,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4162.39亿元,二产占GDP比重上升到了29.9%。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13.3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实现了2012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 但核心基础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上海市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提出的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上海市工业基础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具有标志性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成功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战略和上海市高端制造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细节:首先是突破关键环节。争取到2020年,推动40种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20种标志性先进制造工艺、30种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 其次是培育单项冠军。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大型民用飞机、高端医疗器械、燃气轮机、半导体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四基”企业,打造20家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最后是提高质量水平。推动上海传统和优势制造业领域配套企业工艺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使“四基”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产品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四基”发展领域的“补短板”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加快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其中涉及8大重点领域的124项内容,比如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视觉系统、毫米波与激光雷达、V2X智能通信系统等。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要实施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重点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同步研制,配套工艺同步升级、产业技术基础同步支撑,促进整机与工业“四基”协同发展。其中涉及PET探测器、船用柴油机等11个重点产品。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推动“四基”军民融合发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军民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四基”领域军工重大设备设施、民用设备设施、各类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互开放共享。 《上海市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方案(2017-2020)》 为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落实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部署,加快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本市工业基础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紧跟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科技、模式、产业组织创新与产业基础能力协同共进。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引领、重点突破、整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创新为动力、质量为核心、配套为支撑,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源链。聚焦五大任务,开展重点领域的“补短板”、强链补链“一条龙”“立柱架梁”等专项行动,突破一批国家亟需、具有重要影响力、长期制约工业发展的工业“四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标杆企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充分彰显优秀工业文化,以产业链集成提升产业集聚辐射力,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推动上海成为世界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问题导向。围绕本市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逐个分析产业链条,梳理对应的工业基础薄弱环节,针对共性瓶颈和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强化工业基础供给。 ——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工业“强基”工作的核心位置,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推动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围绕促进本市“四基”企业发展,鼓励本市“四基”企业走出去,做强做优;围绕完善本地产业链条,鼓励各类“四基”企业来沪发展,增强配套能力。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改变抓单一产品、抓单个材料、抓单独工艺的做法,加强工业“四基”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对于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工业“四基”产品和技术,集中优势资源,点式打穿,率先突破。 ——整机牵引,基础配套。瞄准整机和系统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推动整机与工业“四基”企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工业“四基”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本市工业基础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具有标志性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成功培育一批标杆企业,初步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基本满足国家战略和本市高端制造发展的需要。具体目标是: ——突破关键环节。争取到2020年,推动40种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20种标志性先进制造工艺、30种标志性关键基础材料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建立5-10个国家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试验验证、计量测试、检测平台,培育和打造10-20个市级研发、试验、检测公共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工艺的自我保障和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培育单项冠军。瞄准智能网联汽车、大型民用飞机、高端医疗器械、燃气轮机、半导体装备、关键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四基”企业,打造20家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提高质量水平。推动上海传统和优势制造业领域配套企业工艺提升和品牌建设,不断使“四基”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产品使用寿命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遴选一批标志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航空航天、电力装备等重点领域,瞄准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保障程度高的工业“四基”产品和技术,实施“四基”发展领域的“补短板”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项目,加快实现批量化生产和应用。(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专栏1重点领域“补短板”行动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汽车电子控制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工业用高端传感器等基础元器件瓶颈,发展中央处理器芯片、图像处理芯片、存储器芯片等高端通用芯片。 二、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视觉系统、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高精度定位系统、中央域控制器及其算法、V2X智能通信系统、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机电耦合驱动系统及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电力电子元器件IGBT等。 三、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档数控系统、电液伺服控制部件、光学器件及激光跟踪测量系统、高性能噪声检测与主动控制系统等。 四、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磁共振射频功率放大器、射频线圈、磁共振功率放大器、梯度线圈、中高能直线加速管、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CT用大容量X射线管、心脏起搏器混合电路、心室辅助装置特种电机及电驱部件等。 五、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船用柴油机长寿命摩擦副、双燃料发动机供气系统、电子集成控制系统、节能减排尾气处理装置、电控喷油器等船舶动力核心零部件,液货装卸系统、海上天然气液化和存储装置、高/低温特种阀门等船舶关键零部件、平台升降系统、动力定位控制系统、油气水处理装置、钻井系统、海底管道铺设系统等海工关键系统及模块,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及设备、水下作业机器人、水下立管系统等水下作业装备。 六、航空航天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商用飞机设计需求仿真验证系统、商用飞机专用测试设备、商用飞机健康监控微探测传感系统组件,航空SoC-SIP组件、传感器同轴吊舱及融合处理单元、通用轻型飞机大气与姿态传感器组建等核心基础零部件,超低温液位传感器、高效自适应散热组件、高精度谐振陀螺、柔性薄膜砷化镓太阳电池,高比能、长续航硅基锂离子蓄电池,超低温密封组件等关键部件。 七、电力装备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燃烧室、燃烧器、透平叶片等重型燃气轮机热端部件,先进大型压水堆稳压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核应急装置,6MW及以上等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永磁直驱电机、电控系统,大容量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千米级高温超导电缆等。 八、新材料领域“补短板”行动 突破新型超导材料、3D打印高熵合金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300mm晶圆片等集成电路制造关键材料、核医学成像用等先进陶瓷与人工晶体材料、耐高温复合材料、大尺寸轻量化碳化硅光学材料、大尺寸透明陶瓷装甲与激光增益介质材料、大尺寸红外玻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超大输量天然气管道用管线钢、百万千瓦级核电系列用锆合金、轻质高性能结构材料、水性化树脂及其功能涂料、大纤维、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等。 (二)推动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协同发展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为目标,强化产业链协作,形成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产业组织新模式,打造命运共同体。发挥大型企业的引领作用,鼓励整机产品开发初期制定基础需求计划,吸收“四基”企业参与。鼓励中小企业围绕整机需求,聚焦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专注发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一批高端“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实施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重点支持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同步研制,配套工艺同步升级、产业技术基础同步支撑,促进整机与工业“四基”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 专栏2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 一、围绕关键部件、基础材料“强链补链”行动 (一)视觉感知系统“一条龙”协同行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车载视觉系统,重点突破CMOS感光芯片传感器、图像处理芯片、图像采集卡和图像处理软件等核心环节。 (二)毫米波雷达“一条龙”协同行动。结合毫米波雷达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配置的趋势,重点突破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芯片MMIC、控制器和信号处理模块、发射天线等核心环节。 (三)PET探测器“一条龙”协同行动。发挥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瞄准高性能PET探测器,重点突破LYSO晶体、高速高精度读出电路等,并实现在PET-CT整机中的集成和临床应用,形成示范应用和推广。 (四)超导磁体“一条龙”协同行动。立足现有中高场磁共振超导磁体技术基础,鼓励联合开发超导线材等关键基础材料,突破超导磁共振磁体系列关键技术,促进新型超导磁体在磁共振整机系统中的集成应用。 (五)高温超导电缆“一条龙”协同行动。围绕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重点突破高温超导带材性能稳定性,电缆成缆、接头及附件技术,制冷技术,电缆运营和监测等核心环节。 (六)抗体药物“一条龙”协同行动。加强抗体药物产业链协同,打通从培养基研制到临床应用和药物分销等上下游环节配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上海抗体药物产业做大做强。 (七)飞机复合材料机体研制“一条龙”协同行动。打通从碳纤维、树脂、胶剂、连接件、零部件、机体结构、生产工艺、验证试验通道,推动建立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集成与创新体系。 二、围绕高端整机装备“强链补链”行动 (一)先进微电子装备“一条龙”协同行动。围绕光刻机、刻蚀机等微电子成套装备,重点突破机械模块、光学模块、控制模块及配套材料和工艺等核心环节。 (二)端介入植入医疗器械“一条龙”协同行动。面向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制,协同医院、上下游企业、检测所等开发可降解锌合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超薄防渗血医用纺织品、高性能长期植入金属合金、先进球囊导管关键技术、导丝关键技术、医用手术机器人零部件等核心材料、技术和零部件。 (三)船用柴油机“一条龙”协同行动。面向船用低、中速柴油机的研制,协同开发低压燃气喷射阀、电控模块、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控制装置、余热能量回收发电装置、低速电喷柴油机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 (四)深远海装备“一条龙”协同行动。面向深远海开发装备的研制,协同开展概念设计和方案设计,突破水动力性能和结构动力响应分析软件、深海性能实验核心技术、动力定位系统、升沉补偿装置、钻井设备和系统、立管系统等重点环节。 (三)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围绕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依托优势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用户和第三方机构,创建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与重点产业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关键基础技术研究。鼓励企业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四基”领域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四基”产品研发、生产、应用以及行业发展等情况的动态监测。(责任单位:市质量技监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知识产权局) 专栏3产业技术基础“立柱架梁”行动 一、完善“四基”公共服务体系 围绕“四基”重点领域,布局一批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计量测试等服务平台,完善产业基础服务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聚焦知识产权、标准、转移转化等重点环节,打造第三方专业性服务平台,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建设“四基”技术支撑平台 围绕“四基”重点领域,统筹建立一批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完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加快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向行业开放;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强化共性技术供给;布局一批功能型平台,促进“四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转化。 (四)加快“四基”领域产品质量提升 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坚持走质量为先、以质取胜的“精工制造”发展道路,重点提升“四基”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支持企业突破关键共性质量技术,提高计量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完善“四基”领域标准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制修订团体(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品标准对接。加大对品牌、商标的保护力度,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特色显著、竞争力强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市质量技监局、市经济信息化委) (五)推动“四基”军民融合发展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统筹做好军地相互支持的重点项目、重大事项、重要政策,增强军民两用工业“四基”技术和产品等的竞争力。推动先进军用技术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鼓励军口单位、民口配套单位在承接军工任务中所形成的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定期完善军用技术成果转民用推广目录。促进民用先进适用技术与产品参与国防建设,支持相关单位主动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定期完善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梳理武器装备和民用装备对工业基础共性需求,实施军民融合技术攻关。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强化军民资源的开放共享,鼓励“四基”领域军工重大设备设施、民用设备设施、各类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互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三、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各区、相关园区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发展目标,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打造区域特色,优化全市“四基”产业布局。(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市知识产权局、各区政府、相关园区) (二)坚持目录引导 根据《上海市工业“四基”发展目录(2017-2020)》,引导企业布局方向,鼓励相关企业在沪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资源投向,支撑政策措施的落实。以目录为依托,细化年度发展重点,聚焦突破。(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 (三)加强财政支持 设立市工业强基专项,重点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的研发,推动关键基础材料的自主保障,加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建设。聚焦创新资源,强化市、区联动,共同支持“四基”领域研发创新。鼓励工业强基协同创新,支持以整机需求为牵引的产学研联合攻关;鼓励“四基”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能级。支持本市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强基专项等任务。(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四)搞好应用推广 落实“四基”产品享受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扶持政策,促进民用先进工业强基产品军工采购,加快创新产品推荐,促进相关产品的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工业强基强链补链的“一条龙”行动,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强化整机企业与“四基”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财政局) (五)促进开放发展 围绕本市整机企业重大装备研制,统筹国内国外两个方面的优势科技资源、产业力量和创新团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生力量。鼓励本市基础企业与国内国外优秀企业的合作交流,支持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增强工业基础的掌控力;支持本市基础企业走出去,为国内国际龙头企业配套,做强做优。(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六)强化人才保障 推动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提高职业培训能力,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大国工匠”。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面向企业在职员工,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支持企业引进一批“四基”重点发展领域急需的顶尖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教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