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专家畅谈库存管理那些事6:科学收货全攻略
收货的作用 收货是实物库存管理的第一步,同样也是库房工作的开端,每一件库房中的货品都要经过收货环节。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个人认为,收货这一流程的存在,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1.库存采购流程的终点:向供应商采购的商品,到收货完成并上架后,才能成为可销售库存; 2.贴码:现代化库房中,主要依靠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的应用范围不广)和条形码扫描器(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种)来管理库存,因此商品上必须有条形码。如果商品本身带有符合要求的条码,记录入数据库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如果商品本身不带条码或者所带条码不合要求,则需要自行生成条码并贴在产品上; 3.其他处理:除了一般的条形码,一些特殊商品还需要作特殊处理,例如,食品和化妆品都有有效期,需要确认商品在保质期内;电池、油料等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需要作特殊标记;成套产品需要先行组套;易泄漏产品、高价值产品需要加密封或者封贴等等; 因此,商品收货一般分为三部分,以下分别说明。 一:供应商送货时间预约管理 企业规模很大或者做大规模促销时,会有很大的采购量,这也就意味着较多的供应商送货。如果供应商扎堆送货,会导致大量供应商等待很长时间,增加供应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库房的工作量不平均,导致忙时人力不足,闲时人力闲置;另外,库房对于收货工作量缺少预期,也无法合理安排人员。因此,对供应商的送货时间作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的管理方法是:供应商送货前先联系库房作预约,约定时间送货。 在管理送货预约时,需要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 A. 库房收货能力: 库房收货能力受限于人力和设备两大块。会影响收货能力的设备主要包括:收货停车场大小、卸货平台数量、单据打印机数量、标签打印机数量等;而人力这一影响主要是所安排收货人员的数量。整体收货能力受制于人员和设备的短板。 B. 供应商送货数量和品类: 收货速度也受到供应商所送商品的影响。首先,批量操作时效率较高,所以同一产品,若送货数量较多,则整体的收货效率也较高;其次,形状规则的商品,易于清点,易于贴标签处理,收货的效率也较高;最后,较为简单的商品收货效率也较高,例如手机的收货效率一般要低于电吹风。 C. 实物库存数量: 除了前面与收货能力相关的两个因素外,也需要考虑订单是否紧急,衡量标准是剩余可用库存的预期销售天数(简称剩余天数)。剩余天数越小就越紧急,相关的订单越要排到前面。 在实际收货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完全按预约进行,有些商品的销售数量突然加大,可能需要紧急收货;有的订单虽然当前销售不多,剩余天数较多,但有可能是下一波促销商品,很快就会产生销售高峰;有的时候会出现影响收货效率的意外情况,因此,在管理送货预约时,不要一次性将所有收货能力全部安排掉,而要保留部分机动力量,用于灵活安排。 资深专家畅谈库存管理那些事7:上架操作的大学问 |
上一期中讲的是收货操作。收货完成后,采购订单入库,系统库存实际增加,但此时该部分仍然无法供客户购买。这是由于货品未上架,无检货的货位,即便生成了销售订单,也无法执行检货操作。因此,必须尽快将收货完成的库存上架,变成可销售库存。 上架,顾名思义,就是将货品放到货架上的操作。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对这一步操作深入思索,上架也有着一些可供注意的点。 当然,上架操作与货位系统的规划息息相关,不同的货位系统下,上架操作也完全不同。这里所讨论的上架操作,是以之前面对“货位系统”作讨论的几篇文章中,所介绍的最后一类系统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即“多对多”货位系统) 上架批次规划 上架操作时,一般是操作人员带着载货工具,将货品运到货架附近,再转移到货架上。一个载货工具即可看作一个上架批次规划,载货工具上如何放置货品呢?这值得考虑。 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入库单正好放满载货工具,也正好对应于一个上架批次。但大部分情况下,入库单与载货工具不可能一一对应,规模较大的入库单无法在一个载货工具上放下,而较小的入库单则放不满一个载货工具。 同时,对上架效率而言,最佳情况就是一个载货工具上恰好装满一个上架操作批次。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入库时添加一步系统操作,先称为“装车”吧。 “装车”操作是紧接着采购单入库的下一步操作,基本思路是将载货工具也当作一个特殊的货位。装车的过程,是实际的上架(因为车就是货位的一部分),而随后的传统意义上的将载货工具移动到货架处,再将载货工具上的货品放置到货架上的操作过程,在系统操作的角度看,则是货位转移的操作。 采购订单入库后,系统则自动要求将采购订单中实际入库的货品转移到载货工具中。载货工具和采购订单是多对多的关系。一个载货工具是一个独立的货位,其中可以只装一个入库单中的货品,也可以装多个入库单中的货品;而一个采购订单中的货品,既可以只放在一个载货工具中,也可以放置在多个载货工具中。这有利于根据货品的实际物理状态灵活安排载货工具。例如,若一个采购订单中,既有台式电脑这样的大件,又有SD卡这样的小件,则可以将台式电脑安排到叉车托盘上,将SD卡安排到轻便的货车上。 通过添加一步“装车”操作,即可使得所有上架载货工具都是满载,而且载货工具中的货品种类和货品数量也都在系统中有所记录,这是后续的精细货库存管理的第一步。另外,“装车”操作中,也可以对入库单的准确性作验证,因为在“装车”操作中需要验证货品的种类和数量,这间接验证了入库的准确程度。 当然,由于添加了一步“装车”的操作,导致了整体的流程延长,对效率有所影响。但细加考虑之下,若收货时商品不需要处理(例如配套),则在收货的“录入信息”,将实际收货信息录入系统时,执行“装车”这一步操作。 总而言之,以上的所讲的操作,以提高效率、提高灵活性作为目标,完全可以根据商家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处理。 实物上架操作 这里说的上架操作,是基于上一期文章中所介绍的A系统。A系统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数据极为精确,每一个货位上有几种货品,每种货品有几件,都作了相应的记录。因此,A系统中货位与货品的关系是多对多的关系,一个货位上可以放多种货品,而一种货品可以放在多个货位上。 得益于此,A系统中的上架操作可以很随意,任何货品的上架操作,都不必拘泥于该货品的已有货位。上架操作员可以在库中,将货品放在任意的货位上。这一种随机上架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这种操作方式对货架存储空间的利用率高,货架的一点点空间都可以使用起来;其次,随机上架的方式使得操作人员的操作效率大大增加,不管上架批次中的货品是什么,操作人员都可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将所有货品上架。 随机上架的操作中,需要记录3个数据项,分别是货位、货品种类、货品数量。前面讲过,实物上的货品上架操作,在系统上其实是货品转移。随着货品的逐渐上架,载货工具上的实物逐渐减少,完成后该载货工具上的实物应该为空。 虽然理论上讲,A系统支持货品的随机任意上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同一种货品还是尽量放在一个货位上。当这一货品的销售订单猛增时,检货人员可以在一个货位上将所有的货品补齐。而当货位的空间不够,必须将同一种货品放在不同货位上时,则应适当将这几个货位分开,以防止检货时候的误操作。 异常情况处理 在上架过程中,常见的异常情况有如下: A. 完成上架任务后,实物还有剩余: 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装车”操作时,系统录入的信息有误,为防止这一情况的出现,在上架操作前的交接阶段,一般会要求操作人员清点载货工具上的货品总数量,与系统记录的数量相对比;另外一种可能是上架操作是,记录的”货品数量“有误,此时应该检查剩余未上架货品的本批次上架记录中相关的货位,并作盘点,找出操作差异点,并作修正。 B. 上架过程中,发现有些实物不符合销售条件: 由于收货为大批量操作,对货品的检查可能会有疏漏,因此在上架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一些实物不符合销售条件,例如书籍表面有污渍、折角,这时候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将有问题的货品暂时不上架,待正常货品上架操作完成后,将不符合销售条件的货品转换为不可销售残品库存,再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