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国外成功案例经验借鉴
内容摘要
生态产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它以生态产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进步资源利用率。
生态产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它以生态产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进步资源利用率。
生态产业园(eco-industry park)是建立在一块固定地域上的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形成的企业社区。在该社区内,各成员单位通过共同治理环境事宜和经济事宜来获取更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个企业社区能获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行为的最优化所能获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
生态产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与前两代的最大区别是:以生态产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进步资源利用率,从产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出产。与传统的“设计——出产——使用——废弃”出产方式不同,生态产业园区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设计——出产”的轮回经济模式。它仿照天然生态系统物质轮回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工业共生组合,使上游出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成为下游出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生态产业园的目标是在最小化介入企业的环境影响的同时进步其经济效益。这类方法包括通过对园区内的基础举措措施和园区企业(新加入企业和原有经由改造的企业)的绿色设计、清洁出产、污染预防、能源有效使用及企业内部合作。生态产业园也要为四周的社区寻求利益以确保发展的终极结果是积极的。比较成功的生态产业园的例子是丹麦卡伦堡(Kalunborg)共生体系,卡伦堡已成为区域不同工业之间链接起来的模版。
丹麦卡伦堡(Kalunborg)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产业小城市,位于北海之滨,距哥本哈根以西100km左右。卡伦堡是一个港口城市,在北半球这个纬度上是冬季少数不冻港之一。
常年通航恰是卡伦堡20世纪50年代以来产业发展缘由开始,这里建造了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当时叫“热电联厂”。然而,后来的发展大大超出了这一范围。除了这家丹麦最大的电厂向炼厂和药厂供给22.5万吨水蒸气,多余热量还供给了个养渔场,炼油厂过量的高硫瓦斯被加氢脱硫回收了硫磺,成为一家硫酸厂的原料,并把清洁的瓦斯卖给电厂作燃料,节省煤炭。电厂利用石灰将本来要造成污染的烟道气中的硫脱除,产生的硫酸钙直接卖给墙板厂作石膏。电厂的飞灰收集后用于筑路和制造水泥。跟着年代的推移,卡伦堡的主要企业开始之间交换“废物”:蒸汽,(不同温度和不同纯净度的)水,以及各种副产品。
恰是火力发电厂和炼油厂首先自发开始的生态化探索,随后,将生态化范围逐渐有效扩展为6家大型企业,彼此间形成废料联系。此外,企业与政府间、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建材公司等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料等资源,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多方利益共享。整个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系的环境、经济效益得到举世公认,尤其在减少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废物再生利用等方面有着明显上风。
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发展部分意识到它们逐渐地,也是自发地创造了一种体系,他们将其称之为“产业共生体系”卡伦堡“产业共生体”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产业园区。卡伦堡“产业共生体”的成功运行也为生态产业园区的明天描绘了辉煌的蓝图。
国外生态产业园区成功的范例为我们以后的生态产业园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数据,让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的远景。我们应该鉴戒其产业共生体系原理,根据自身特点,分类指导建设生态产业园区。将生态工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格式。建立促进生态工业技术健康发展的新机制,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生态工业及其技术目前还处在幼年期,发展时间较短,国家应鼎力进行搀扶、引导。制订全局性发展规划,确立生态工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地引导实施,逐步建立我国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立异、服务体系。生态工业技术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了产业的发展方向。生态产业园将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