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如何翻越“污染”这道槛?
内容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级产业园区超7000家,在承接工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重大。但在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却也成为污染集聚区,仅有2-3成园区环境达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级产业园区超7000家,在承接工业集聚、推动经济发展中贡献重大。但在几何级增长的同时,却也成为污染集聚区,仅有2-3成园区环境达标。
《中国企业报》记者梳理中心环保督察反馈情况发现,产业园区环境污染已成共性题目。全国31个省份中,天津、山西、江苏等8成以上地区,因此被督察组点名。尤其在县级及以下产业园区,盲目扩张造成的“园区围城”,及运营中的违规出产、超标排放、监管缺失等因素,导致园区环境隐患不断。 生态聪明型产业园区、绿色发展成为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枢纽,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跟着第四批中心环保督察的下沉,产业园区环境题目“自查自纠”正在进行。针对污染较为严峻的化工园区,现有约230家中计划关停100家。在化工大省江苏,南京、南通、姑苏等地均提出,今后一律不批新的化工园区、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外新扩建化工出产项目、一律不批化工园区内环境基础举措措施不完善或长期不能不乱运行企业的新改扩建化工项目……
早在2012年,环保部便发布《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除各省市,中国石化联合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相关协会及企业,也被列为印发对象。2015年,环保部再度出台指导意见(公然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环保工作。在新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步履计划》等基础上,不乏各地自行出台的治理轨制。
如斯重拳之下,为什么还有的正当园区却污染不断? 北京能泰高科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赵士学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我们从公然资料中得知,有的石化园区,实际招商并未达到预期,仅引入寥寥几家石化企业。因征地、建设、配套等已经完成,不得不引入其他类型企业。前期,园内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等配套举措措施,均按照石化企业尺度来设计,并不一定符合其他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招商体量若达不到其设计的配套能力,轻易泛起举措措施设备“吃不饱”现象。运营即亏损,终极或沦为‘晒太阳’工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坦言,因新老题目叠加,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从“非常态”向“常态”转变,将历经一个艰难的阵痛期。
8月上旬,由环保部牵头的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环保自查工作拉开帷幕,以进一步强化园区治理机构环境监管责任,督促园区主动排查环境风险。
一些地方政府部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的乱象有望得到整治。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即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商定支付用度,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管理的新模式,是我国在环境管理市场轨制上的重要立异。
中国正处于产业化中后期,产业污染已占总污染70%以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已正式印发《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意见》,推行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商定支付用度,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管理的新模式。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在进步污染管理效率,降低污染管理本钱,促进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换的上风。
近期,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旨在进一步推行第三方管理模式,指导全国各地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围绕加快实施大气、水、泥土污染防治步履计划,提出以环境污染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工业化”为导向,推动建立排污者付费、第三方管理与排污许可证轨制有机结合的污染管理新机制。
针对情况比较特殊的环境污染管理公共举措措施和产业园区污染管理领域,《实施意见》提出,以产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鼓励引入第三方管理单位,对区内企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进行一体化集中管理。此外,政府作为第三方管理委托方时,因排污单位违背相关法律或合同划定导致环境污染,政府可依据相关法律或合同划定向排污单位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