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长江经济带第一化工大省,江苏分布着全国数量第二的化工企业,一定程度上被视为行业“风向标”。而近日传出的一份《江苏省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江苏将展开一场大规模整治行动。到2022年底,全省化工企业数量降到1000家以内,现有50个化工园区压减至20个左右。消息一出,随即在业内引发震荡。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低散乱污危”等问题早有预警
“考虑到安全、环保等问题,江苏省相关部门实际早有整治的想法,希望把风险相对较高的化工企业向连云港等沿海地区集中转移,毕竟沿海空间容量比沿江更大,这次发生爆炸的响水化工区也在其中。只不过,还没来得及‘下决心、下狠手’,事故就发生了。”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和部分企业人士告诉记者。
稍早前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的一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也佐证:化工正是江苏环境问题最多的隐患行业之一。
例如,针对不少企业沿江、濒海、临湖或位于敏感区域,环境风险突出的问题,督察组要求江苏全力实施“关停一批、转移一批、升级一批、重组一批”,大幅减少化工企业数量和排污总量。但因当地工作不力、审核把关不严,各地漏报、虚报问题普遍,大量化工企业应关未关。
吸取教训,江苏可谓“痛下决心”。《整治方案》称,全省将大幅压减沿长江干支流两侧一公里范围内、环境敏感区域、城镇人口密集区、化工园区外、规模以下等化工企业,着力破解“重化围江”“低散乱污危”等突出问题。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企业数量拟减至2000家;到2022年,进一步降至不超过1000家。同时,将从园区规模、产业层次、安全监管、环境治理等角度,对化工园区展开全面评估,根据结果拟将现有50个园区减至20个左右。
“减量”不应作为唯一解决途径
减至1000家以内化工企业、20个左右化工园区,对江苏意味着什么?
公开数据显示,作为我国数量第二的化工大省,江苏长期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仅以石化分支为例,截至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已达4000余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万多亿元、利润约达1395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分别为13.3%、13.5%。若加上其他细分行业,江苏化工企业已超过6000家。
“江苏80%的能源重化工产业集中在长江沿岸,其中又有80%左右聚集于苏南一带发达地区。不下大决心解决环境问题是不行的,但一味将产业与污染划上等号、采取‘一刀切’关停的办法,我认为也不可取。”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对此表示。
刘志彪认为,无论从发展规律、还是现实需求看,发展化工都是现阶段不可避免的选择。一方面,我国有着巨大人口基数、巨大市场需求,产品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关停并非根本之策,症结的根源也不在于数量多少,而是要认清治理水平不足、环保措施欠缺、管理不够精细等行业现实。“比如德国、日本等地,在发展能源重化产业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蓝天白云和碧水青山的状态”。
在集邦咨询研究经理施顺耀看来,大规模关停不仅影响化工产业本身,下游也将因此受限,需要谨慎对待。“以光伏为例,制造所用的化学原物料、硅片与电池片组件等供应链企业,很多就分布在江苏省内。一旦发生大规模迁厂、关停,势必产生连锁反应,光伏行业必须配合政策谋定而后动。”
“不能因牙齿咬了舌头,就直接拔掉牙齿”
“人这一辈子,吃饭、喝水或说话时,总有牙齿咬到舌头的情况。就像事故一样,化工园区肯定不是天天爆炸,但行业固有的高风险决定事故的不可避免性。为杜绝此事,把牙齿拔了就能不咬到舌头。可没了牙齿,吃饭又怎么办?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尽量避免少出事、不出事,但我也想特别强调,环保不能搞‘一刀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形象地说。
那么,具体该怎么干?彭应登表示,针对不同类型化工企业,既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也要分门别类、精准施策。对于高污染、不合规者,应严格实行“一刀切”,该停的坚决停、该关的坚决关、该搬的坚决搬,杜绝侥幸心理;对中低风险企业,可考虑给予一定缓冲空间,逐步实现升级换代。“但目前,对化工企业及其风险的分类仍不够精准、全面,需加强排查、考核等重点工作。”
在此过程中,彭应登提醒,包括江苏在内,多地还把“搬迁”“入园”作为主要措施。“所谓搬迁,不是简单的地域转移。其中不仅涉及企业自身技术升级、更新换代,也包含一个地区整体的产业规划、布局建设。准确来说,要让污染排放更少、治理技术更好、节能水平更高,是实现更清洁产业的转移。”
上述说法也得到刘志彪的赞同。他指出,环保、安全措施若不到位,搬迁后隐患仍未从根本消除。“园区化有利于集中、高效处置污染等问题。但反过来,企业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影响面也就越大。”
另据江苏当地媒体报道,在近期召开的一次省级会议上,当地又补充提出“一企一策”方针,表示要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的治理措施,加速淘汰安全系数低、污染严重的化工园区和企业,加快提升江苏化工产业发展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