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提出“接轨上海”的口号后,近一年多时间来,江苏海岸线最长的沿海城市盐城密集赴沪,招商引资、宣讲推介、调研学习,动作频频。在“盐城接轨上海”中,盐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究竟有着有着怎么样的定位。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盐城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
2019年3月18日,全国“两会”一闭幕,盐城又在上海举行“接轨大上海 融入长三角”高层专家战略研讨会,10多位专家从多领域、多视角,对新时代盐城如何更好地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和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建言献策。
“力量分散”、“接轨机制有待完善”、“长三角接轨上海的城市中盐城的定位在哪?”与会专家指出当前盐城对接上海需突破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应意见。
“我们深知,接轨上海是一项长期工作,光凭一腔热情不行,更要做好长远谋划,作出战略性、制度性安排。我们回去后将认真梳理这次研讨会的重要意见和讨论成果,充分吸收各位专家和领导的宝贵建议,找准盐城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方向定位,积极主动参与、服务战略全局。”盐城市委书记戴源表示。
“接轨上海”是现实路径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中央部署和推动的国家战略,也写入了今年的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多个城市都吹响了“接轨上海”的号角。主动接轨、融入发达地区,借助其溢出效应发展自我,是许多发展中地区的发展路径。而区域一体化战略好比对这一路径加了一把“东风”。
盐城跟上海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上海在盐城有307平方公里的飞地,盐城农副产品主要市场在上海,盐城企业合作主要伙伴在上海。
“盐城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积极融入上海经济圈,借‘海’登高。今天来看,这个认识无疑是正确的。”研讨会上,戴源表示。
目前,盐城与上海合作共建园区达到12家,占上海对外合作共建园区的三分之一,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上海、江苏省级层面的合作共建园区,也是上海唯一的市级对外合作园区,上海在盐城投资的企业近500家,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接受上海辐射带动的效应日益凸显。
这是盐城过去多年与上海互动合作的成果,不过戴源说,在当前国家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全面展开时,盐城接轨上海的意义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进一步统一接轨上海的思想认识。
“从国家层面看,是大势所趋。从上海层面看,是发展战略。从盐城自身看,是内在要求。”戴源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国家重大战略,而上海要保持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强度,有的产业本地很难消化,盐城依托资源多、空间大、后劲足的优势,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建设大局,积极承担上海疏解的非核心功能,可以为上海发展作出更多服务,也符合上海发展趋势和需求。
而明年盐通高铁建成通车,盐城将彻底改变交通短板现状,全面融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加上盐沪合作的良好基础,接轨上海大有可为。
“我们能不能在新一轮接轨上海中奠定地位、捷足先登、赢得先机,就是看高铁开通前这段‘窗口期’的提前布局,主动策应,把各项资源整合好、利用好,抢占发展先机。”戴源表示,还有许多上海领导未曾来过盐城,不太了解盐城,因此要抓紧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上海人熟悉盐城、看中盐城、选择盐城,到2020年正式通车时,全面迎接盐城发展新的“风口”。
专家把脉:融入上海的短板在哪里?
会上,多位专家对当前盐城接轨上海的现状表达看法。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总经济师赵宇刚表示,过去盐城接轨上海取得许多显著的成果,但还存在力量分散,在要素集聚、产业集聚辐射带动方面功能有待发挥的问题。且接轨机制有待完善,尤其在利益共享机制上有更多探索空间。
“接轨落差依然明显,尤其交通紧密联系度,以及资源科技人才对接方面有更多拓展对接空间。”赵宇刚说。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土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董祚继提出,盐城当前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能级不够、三农问题突出。而这两个问题背后不光是要通过产业解决,还有市场化的问题。
他建议,在培育自身发展路径中,要把加强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补进去。
京津翼协调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则表示,盐城与上海相距三百多公里,过去多年来双方发展差距很大,首先要清醒认识“接轨”有难度的事实,然后再看清优势与短板。
“过去我们听到很多城市接轨上海,有昆山、苏州、嘉兴等,而盐城在这些城市当中如何定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且现在是时候考虑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说。
“盐城要有重点有特色地接轨大上海,接轨大上海的方式肯定和苏州、嘉兴不一样。”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阮青说道。
多位专家提到“上海标准”。
李晓江认为,“过去是人跟着企业走,今天是企业跟着人走。”盐城可以从提升城市服务环境来吸引人。“让上海人来旅游没问题,投资没问题,但能不能生活在这,是另一个问题。”
他认为,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是区域标准化。怎么把上海服务标准、管理标准移植到盐城?让人感觉两个城市在公共管理服务上没什么差异,这是吸引人的前提条件。而公共管理则体现在住房、公共设施等方面。
他以曾经在珠三角主持协调发展规划的经历称,先不说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和不同的法律体系,不少来到内地工作、生活、旅游的港澳同胞,一开始对珠三角内地城市是有所顾忌的,主要是食品、药品、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不信任。近年随着各类产品、服务标准趋同,一体化也在加速推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袁志刚则表示,盐城可以利用自己海岸线长的优势,做大海洋经济。
阮青认为,盐城是上海有名的“菜篮子”,在上海种一斤蔬菜、种一斤粮食所花的代价成本和在盐城同样种一斤蔬菜花的代价当中是有收益差的。因此盐城广袤的土地资源可以在做上海的蔬菜基地、粮食基地上可以有更多作为。
他还说,目前长三角一体化工作有12个专题,但现实合作领域已不止12个专题,文旅、养老等很多工作都可以做。建议盐城在这当中可以主动对接。
“盐城南洋机场在长三角机场群里扮演什么角色?两年后的高铁如何在其交汇点或站点上发展高铁经济?大丰300多平方公里飞地如何服务一体化发展?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阮青说。
强化“配角”意识
听完专家的提议后,戴源在研讨会现场进一步明晰了接轨上海的前进路径。
他表示,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上海是发展极,就上海和盐城而言,上海是主角,盐城是配角,那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是强化配角意识,注重有所为有所不为,请上海单位来盐城做规划,就是表明做绿叶的态度。”
与此同时,戴源也希望,上海可以把盐城纳入主体战略布局中去思考。其次,戴源表示,接轨上海市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接轨,既要考虑产业发展更关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和工作理念上的接轨。产业上仍然以企业为主体,毕竟市场才是起决定作用,政府在这当中则做好引导作用,比如一体化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地域分割,盐城将在这方面做示范。
再者要坚定“一区三基地”这个目标。戴源表示,“一区三基地”是当前盐城能与上海实现互补共赢的现实布局,也得到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的充分肯定,无论是规划编制还是实际工作中,都要坚持不懈抓下去。
“一区三基地”即盐城要做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和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盐城此举,是要在“飞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农副产品生产供应等方面与上海展开全方位对接,借上海高端要素集聚之梯登盐城发展质量之高。
“上海一天要消耗7万吨农副产品,常年需求量数千亿元,70%以上靠外地供应。盐城在这方面有优势、有特色、必须乘势而为,建设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上海市民餐桌上流行什么、想吃什么,我们就去种什么、养什么。按照今天专家说的,以上海标准来实现农副产品供应。”戴源说。
此外,还是要聚焦产业发展。“盐城现阶段还是工业化加速期,所以发展产业推进城镇化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接轨上海的核心,就是更主动地承接上海产业溢出效应。”戴源表示。
目前盐城在这方面已经取得很多成果。如去年底宝武集团2000万吨精品钢项目能成功落户盐城。
而宝钢之所以能落户滨海,戴源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江苏有很好的产业配套基础,另一方面则由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滨海拥有了淮河入海门户地位,外加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一带一路向东拓展多个政策机遇叠加。
“虽然大家对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是有一些疑虑,但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践行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道理。”戴源说。
据李晓江说,日前盐城刚拒绝了一个化工厂项目。
戴源还提出加快建设魅力宜居城市也很重要。“长三角一体化提出后大家都在‘跑’上海,那盐城的特色在哪?”戴源说,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对比长三角城市,戴源认为,盐城的特色就在于绿色生态。“生态是我们的命脉所在,也是最大希望、最大潜力所在。”戴源说,盐城依托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积极申报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让盐城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绿色城市
接下来,戴源希望提高接轨上海工作标准,一首先要把上海的发展思路、上海正在做的事情搞清楚、研究透。另外加强工作系统性,在市级层面尽快完善接轨上海工作机构,建立市、县两级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定期研究和推动接轨上海的工作制度,并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同时做好营商环境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