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都在加速融合。绍兴和上海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1月19日下午,在“长三角一体化·绍兴(上海)合作推介”(下称“推介会”)上,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发言时表示。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地情况。
马卫光称,作为一个资源能源双重缺乏的城市,绍兴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受益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受益于上海的辐射和溢出。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整个长三角地区之间的融合尤其是产业融合,正在不断地加快速度。
去年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指出,要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三省一市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描绘出了美好蓝图。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正在加快长三角重点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实现产业链上的深度融合。而三省一市正在联合编制的“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则将让“如何优化”变得更加清晰。
绍兴:上海制造协调区
1月19日上午,在推介会开始之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由浙江省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率领的绍兴市党政代表团一行。
李强表示,上海与绍兴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合作对接,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更多成果,共同努力落实好国家战略,更好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
马卫光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重大规划、改革发展等方面与上海深化对接,加强产业、科创、文旅等各领域合作,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实现更大发展。
如今的绍兴,已全面融入上海90分钟核心交通圈和经济圈,并成为杭州湾南翼的交通枢纽。据介绍,每天绍兴到上海的高铁有43次,乘用人数160万人次/年;上海到绍兴的高铁44次,乘用人数130万人次/年。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绍兴滨海新区,更是成为了接轨上海、配套上海的产业大平台,成为杭州湾经济区的四大新区之一,吸引了先进制造基地乃至上海的中芯国际、张江生物等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和东方山水等一批高服务业项目入驻。
推进产业协作是绍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中之重。用马卫光的话说,即“打造上海制造的协调区”。他介绍,“(绍兴)围绕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技术产业和黄酒、珍珠两大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全行业提升、全产业链提升,通过3~5年的努力重塑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2018年,绍兴市新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新兴产业项目40个、50亿元以上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1216.4亿元。绍兴市先后引进了总部位于上海的中芯国际、张江生物等重大项目,与浙江省政府和紫光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大平台,并创建了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在去年5月18日举行的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项目开工仪式上,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表示,与绍兴市携手做大做优这个项目,符合中芯国际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战略目标。
盛阅春表示,绍兴坚持把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作为提升城市开放水平、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分别在战略协同、产业协作、开放互联、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推介会上,绍兴市政府分别与紫光展锐集团签订了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与上海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签订共建绍兴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还有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15个项目在现场签约,签约投资总额达351.8亿元。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和融合正在加速,尤其是在产业融合方面。
10个月前(2018年3月2日),无锡迎来其历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项目的开工。总投资逾100亿美元的华虹无锡集成电路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华虹集团在上海市域以外布局的第一个制造业项目。该项目将分期建设数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
华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素心说,这是华虹集团响应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是长三角的优势产业,更是长三角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发力点。
以集成电路为例,长三角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就有6家在上海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中,有3家总部位于上海张江。
从产业规模来看,2017年全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5411亿元,这其中,仅上海(1180亿元)、江苏(1687.68亿元)合计占全国总量的53%。
此前发布的《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上海要全力打造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分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此外还要积极培育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分别是民用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绿色化工产业。
到2020年,这些产业集群面向长三角的核心配套率要达到60%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几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将围绕这些产业,吸引、集聚更多的要素,同时形成更紧密的产业链布局。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绿色美丽长三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便利化程度明显提升。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集成电路领域,要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规划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产能占到全国市场的30%以上;在人工智能领域,则要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中科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麻省理工等相关高校,设立长三角人工智能研究院。
同时推动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性合作,建设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马卫光说,我们坚定“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拥抱大湾区、发展大绍兴”的战略思路,正加快推进产业有机更新,着力打造上海制造的协作区。
安徽省政协委员张焕明在刚刚结束的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也表示,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重中之重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安徽应充分利用在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要素比较优势,注重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吸引更多苏浙沪产业转移,加快制造业中部分发展基础好的高端技术主导行业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长三角产业地图加快编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是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她目前正在承担一个重点课题——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协调机制研究。
陈雯告诉记者,从2011年开始,她的研究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课题,开展了5年多的持续研究。研究发现,长三角的产业更加趋同,分工减弱。“各地都发展制造业,而且集中的方向大多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这也导致分工越来越弱,这是需要协调的。”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分析了长三角41个城市在“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规划情况,结果发现,有36个将金融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有26个城市将汽车产业作为优势产业或重点发展产业。
考虑到长三角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制度背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的相似性,张学良认为长三角各城市产业发展趋同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反映出长三角产业规划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使得各城市的产业规划大多立足于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忽视了自身在长三角的功能布局。
李强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重点还是在一体化的“一”字上做文章,做到一盘棋考虑、一体化建设,形成整体合力。
“在这方面,我们将编好‘一张图’,让产业创新更协同。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要认清优势、各扬所长、补好短板。当前要通过摸清家底,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资源共享。”李强说。
比如,把创新资源标识出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放共享,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事实上,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的选择,原因之一也在于浙江绍兴、江苏无锡两地良好的产业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绍兴曾是中国集成电路制造重镇之一。彼时原国家集成电路重点发展的五大支柱企业之一——八七一厂落户绍兴。现在,绍兴把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四大新兴产业之一,力争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营收突破80亿元。
而江苏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大省,规模居全国首位。无锡又是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市,产值占江苏全省的40%多,产业链完整,产品门类齐全,在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制造和封装测试等领域都有一批知名骨干企业。
《浙江日报》报道称,由三省一市联合编制的“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进展迅速。去年12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联合三省一市着手编制第一阶段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行业长三角标识图,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
该报道援引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话表示,接下来,浙江省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长三角区域产业规划协同机制,发挥整体优势,注重产业规划协同和衔接,整合资源,不断促进产业布局互动。
安徽省省长李国英1月14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度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规划纲要编制,制定安徽实施方案。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
张学良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他的研究团队也正在上海产业地图基础上,做长三角产业地图。“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长三角的产业布局情况先有一个基本刻画。”
在协同的过程中,平台、资本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8年12月29日,总规模1000亿元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在上海正式落地,开启首轮封闭,这一基金将通过对“硬科技”等方向的重点投资,加速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该基金由上海国际集团牵头,共同发起方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
产业基金将以母基金为载体,通过对“硬科技”子基金、“完善产业链”子基金、自主创新项目3个方向的投资放大,实现对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创新产品等新发展要素的高效支持与引导集聚。
张学良说,长三角拥有146家国家级开发区和320家省级开发区,在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开发区作为主平台和主战场。
“开发区作为重要的产业集聚高地和政策高地,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天然优势,要推动开发区之间基于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合作,时间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若干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