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土地百科>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
我要发布 我要推广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自建厂房厂房出租厂房租赁工业厂房工业厂房购买厂房结构厂房结构厂房出租厂房厂房出售厂房出售厂房设计出租厂房厂房验收厂房转让洁净厂房厂房造价厂房招租独院厂房丙类厂房厂房租金厂房拆迁净化厂房二手厂房园区厂房厂房规范简易厂房办公厂房厂房结构求租厂房
相关推荐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
发布日期: 2018-11-30     查看:3391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补充规定_土地整理

     

    为了加强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于1975年正式出版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  (试行)。于此同时,还先后出版了: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滨海地区、岩溶地区、黄土地区、干旱地区、冻土地区等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试行)。这对开展和推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l978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经验交流会议上,  又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基本要求”、“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及“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图件验收工作基本要求”。1978年以后,又陆续制订了“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试验工作基本要求”及“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等有关规定。这些规定,除“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已于1979年出版外,其它虽均早已颁发试行,但至今尚来正式出版。为了便于查用,现将这些有关的技术规定汇集成册,作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的补充,正式出版。

    目前,全国虽然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但仍有一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普查工作,到一九八五年才能全部完成,不少省、市、自治区,目前正忙于编制图件、报告。还有一部分五十至六十年代完成的图件和报告,因为时已久,也有必要按新的规定在近几年内尽快重新编制图件、报告。此外,广阔的青藏高原、部分沙漠地区和高山森林覆盖区,约将近三百万千方公里面积,至今大部分尚未进行普查工作。这些地区,由于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完成。根据上述情况,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汇总出版以上各项技术规定,对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统一技术要求和保征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有些规定可能还不很成熟或不够完善,有待通过生产实践修正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823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写要求

一、总      

    1、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全部成果的集中表现,是农田基本建设、工业部局、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各种专门性水文地质勘探的设计依据。报告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建设。错误的资料还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要求报告编写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确实保证报告和图件的质量。

    2、编写报告是一项综合性、研究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对大量第一性资料进行认真地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出客观规律,把野外观察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报告内容既要注意准确性与科学性,还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各地区特点及国民经济建设的不同需要,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编写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要充分利用一切已有资料,特别是最新资料。包括野外观察、调查、测绘资料,各种勘探试验资料及搜集到的有关前人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真实、准确、系统、全面地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埋藏情况及水量、水质,并对地下水资源作出初步评价。报告力求文字通顺,简明扼要,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论据充足,重点突出,结论明确,文图一致。要尽可能采用插图、剖面、图表、分析曲线、素描、照片等辅助方法,以丰富报告内容减少繁锁的文字说明。插图、附表等都要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

    水文地质图要全面地反映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突出表示各类地下水的富水程度、埋藏条件和水质。图面要清晰美观,颜色协调,依据充分,界线精确。图例说明应简明扼要。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图要协调一致,并基本上符合编图方法的规定要求。

    4、报告内容除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外,必须密切联系生产实际,针对工作地区国民经济建设长远规划与近期工农业建设的有关问题,从水文地质角度,对发展农业、工业布局、城镇供水、水利建设、新线选线及国防建设等提出具体意见,并对本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前景,作出初步评价。

5、报告的章节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可包括以下各章:(一)序言;(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三)区域水文地质;(四)专门性问题论述(章节名称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定);(五)地下水资源评价;(六)区域工程地质条件;(七)结论。在篇幅安排上,各章节应大致平衡,防止有的章节篇幅过大或过小,但不能采取平均主义。其中,(三)、(四)、(五)各章应占主要比重,(一)、(二)两章所占篇幅不宜过大,一般以20—30%左右为宜。报告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例如岩溶地区的岩溶问题,红层地区的红层问题,农牧业地区的农牧业供水问题,工业地区的城市和工业供水问题,等等。

6、报告的格式,应按国家统一规定,即基本上同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统一格式。报告内应有章节目录及插图、附表的目录,并应附验收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批准书或决议书。报告末页,应附主要参考资料或参考文献的目录。此外,还应附缩制的主要控制勘探孔的地质柱状图与抽水试验综合图表。一般水文地质钻孔或机井资料,可编制成钻孔、机井一览表。凡配合有物探工作的,应附一简明物探工作总结。每一个图幅,原则上应编写一份报告;一般不得两幅或多幅编写一份报告,如有特殊情况,需经上级同意批淮。凡按自然单元或行政区划开展工作的,可按自然单元或行政区划提交报告。

二、各章节主要内容

(一)序言

1、第一章“序言”部分,一般可分四节叙述:(1)目的、任务;(2)自然、经济地理;(3)研究程度;(4)工作经过。自然、经济地理一节,如果内容较多,可分为两节;(2)、(4)两节如果内容较少,也可合并为一节。

2、“目的、任务”一节,应根据本地区特点与具体情况,阐明需要查清哪些主要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结合工农业建设,在普查工作中需要注意解决哪些问题,如城镇供水问题、缺水牧场问题、盐碱土改良问题,等等。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防止一般化。本节应包括交通位置与行政区划情况,并附“交通位置图”。

3、“自然、经济地理”一节,主要概述地区地势、气候、水系、雪线、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自然灾害情况与工农业情况。如主要城镇、厂矿的供水与需水情况,农牧业情况,水利规划与水利化程度,以及工农业的发展前景等。

4、“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一节,着重评述本区主要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及有关这方面的参考文献。前人成果较多的地区,应附研究程度图。

5、“工作经过”或“工作概况”一节,主要说明开工及完工时间,队伍组织情况,开动钻机类型与台数,完成的实物工作量(附工作量一览表)及施工质量与存在的问题。还应阐明搜集到的生产井资料及其利用情况,勘探孔中有多少是移交地方的探采结合孔,其效果如何。

(二)地下水形成的自然条件

1、本章是报告的基础部分,一般包括:(1)气象、水文;(2)地层、构造;(3)地貌等节。凡第四系比较发育的地氏应单列“第四纪地质”一节;凡新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应单列“新构造运动”一节。火成岩,除呈大面积分布可单列一节外,一般情况下可并入地层一节。本章内容必须与水文地质部分前后呼应,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凡与水文地质部分关系不大的内容,应尽可能精简或省略;相反,与水文地质部门紧密相关的,则应力求详尽。

2、“气象、水文”一节,应着重分析本地区气象站、水文站的多年观测资料,特别是多年月平均及年平均降水量资料及主要河流月平均与年平均径流量,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阐明本区气象及水文特征,正确划分枯水季节与丰水季节的时期。在有长年冰雪覆盖的山区,要分析山区河流与融雪的关系;在有湖泊、水库、渠系等分布的地区,要注意搜集、分析有关的水文资料及历史记载资料。

3、“地层”一节,要阐明各地层分布情况及其主要特征。对各地层描述要抓住重点不能一视同仁。凡属重要含水层组,就应比较详尽的进行论述,分析岩性、岩相的变化,上下地层接触关系,并附必要的典型剖面、素描或照片。分布范围较小,又无重大水文地质意义的地层,只需予以概略说明。

4、“构造”一节,要尽量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构造体系与断裂系统,阐明构造裂隙的特点与发育规律。应附典型的断裂或褶皱剖面、裂隙统计图和构造体系纲要图。图中应同时表示新生界或中生界断陷或拗陷盆地。

5、“第四纪地质”部分,不应局限于时代划分。要重点阐明第四纪地质结构,如阶地、盆地、冲洪积扇及古河道结构等。要注意对各种沉积物成因类型的探讨,进行时代对比要特别注意冰川的研究。必须附典型剖面或照片、素描。

6、“地貌”部分,主要阐明地貌的成因类型、形态特征及地貌发展史。要注意分析地貌与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应附地貌略图、地貌剖面图、素描及照片

(三)区域水文地质

1、本章是报告的重点部分,—般包括以下各节:

第一节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划分;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第四节  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

第五节  地下热水;

第六节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或其它)。

2、以上章节,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工作地区如果无地下水或无重要矿区,则第五、六两节可取消;相反,可根据需要增加其它章节,如下面所列(以下标题可单列一节或一章):

1)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2)缺水草场(或饲料基地)牧业供水条件;

3)主要城镇供水水文地质条件;

4)土壤盐碱化成因与防治途径;

5)沼泽成因类型划分与治理意见;

6)岩溶水的富集规律;

7)地下河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8)构造作用与裂隙水的富集规律;

9)断裂体系与断裂充水带;

10)自流盆地的水文地质特征;

11)红层地区水化学的垂直分带;

12)盐卤水的赋存条件与水化学特征;

13)滨海平原淡水体的成因类型与分布规律;

14)铁离子(或氟离子)的形成条件与富集规律;

15)克山病(或其它地方病)的病因探讨与防治措施;

16)地震水文地质;

17)地震前后地下水动态变化;

18)水质污染原因与防治途径;

19)其它。

以上标题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修正。

3、第一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主要是根据本区地层、地貌、构造及气候、水文等有关自然条件,概略阐明地下水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在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与分布规律

4、第二节“地下水类型与含水岩组划分”,主要是按地下水类型分别阐明各类含水岩组的富水性、水质、水力特征与理藏条件。一般可分以下各小节:

1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承压水;

2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

3  碳酸盐岩类岩石裂隙溶洞水;

4  基岩裂隙水。

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有的地区可只分二或三小节。有的地区有冻结层分布,还要增加“冻结层水”一节。有的地区如果大部分为裂隙溶洞水。则可单独作为一节加以论述。如果上述各小节内容都比较多,则每小节都可升格成为单独一节。有的地区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平原地区水文地质”与“基岩山区水文地质”两节,分别进行论述。

本节内容应把重点放在对含水岩组富水性的评价方面。对任何含水岩组,都要特别注意区分其在不同的地貌、岩性与构造条件下其富水性发生的相应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富水等级。即同一含水岩组在不同地段,其富水等级可以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详细阐明地下水的富集规律。对富水等级的划分必须有充分的论据。

1)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分别论述;也可按冲积层.洪积层、残坡积层等潜水分别论述,但必须在地貌、第四纪地质的基础上,阐明含水层的结构、产状、层次、岩性、厚度、分布范围、埋藏深度、潜水位或承压水位、动态变化、涌水量与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重点是详细分桥钻孔(包括机井)抽水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含水层的结构,对其富水性作出正确评价,并合理划分富水等级。应附反映含水层结构的典型剖面和有关钻孔抽水资料等附表。

2)对碎屑岩类孔隙水构成的自流盆地,应作为一个整体,着重阐明盆地构造,补给区、承压区和自流区的范围,岩性特征与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包括顶板与水头埋深)。综合分析钻孔涌水量资料和泉流量资料,阐明构造、岩性、补给条件等因素对含水层富水性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富水等级。应附必需的剖面与有关插图。

3)对岩溶水,应根据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等因素,综合分析岩溶的发育规律,并结合泉和暗河的枯季流量及枯季径流模数对其富水性作出正确评价。要充分利用水文站、气象站、水库等多年观测资料和枯季测流资料进行水文分析,计算地下径流模数,作为评价富水性的主要依据。对大泉及重要暗河,均要详细论述,包括产状、成因、流量、动态变化及水利特征。暗河发育的地区,应将暗河专列一节详细论述:并附暗河分布图及暗河一览表,以及各种典型剖面与分析图表。在岩性组成复杂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以石灰岩为主的岩溶水或石灰岩与碎屑岩互层的岩溶水,用两小节分别论述。

4)对基岩裂隙水,根据岩性、构造、侵入岩体、地貌等因素,分析其对裂隙水的控制作用。分别论述构造裂隙的主要特征和裂隙系统以及风化裂隙的主要特征与发育深度。详细进行泉流量的分析统计,找出流量大小与岩性、构造、地貌植被、降水等因素的关系,并结合水文资料与测流资料,计算枯季地下迳流模数,分析其与泉流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各类裂隙水的富水性作出正确评价。对不问岩类的裂隙水,要注意分析对比其共同性与差异性。在泉水流量差别不显著的情况下,应主要根据枯季地下迳流模数划分富水等级。

对断裂带脉状水发育地区,要在充分分析断裂系统及其力学性质的基础上,详细论述充水断裂与非充水断裂的主要特征及充水断裂脉状水的富集规律。必要时,应专列一节进行论述。

5、第三节“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主要是阐明补给区、迳流区与排泄区的分布情况,着重分析各类补给要素,分别论述垂向补给与侧向补给途径。关于垂向补给,应结合动态观测资料,着重论述降水、河流、渠系及灌溉回渗水等对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应详细论述泉的排泄量(特别是溢出带泉流量统计),并注意分析排入河流或湖泊的地下迳流量及水面和潜水蒸发量。地下水大量开发地区包括农业及城市生活、工业用水,要注意搜集开采量的资料。详细论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和岩溶地区。干旱地区还要注意分析高山冰雪覆盖面积、雪水与山区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洪水及凝结水的补给等。注意分析出于修建水库等人为因素对地下水补给造成的影响。

6、第四节“水化学特征及水质评价”,主要是阐明地下水的化学类型及其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规律,分析水质变化与地貌、岩性、埋藏及迳流条件的关系,并结合本区农牧业、工业或生活用水,对水质分别作出评价。凡具有下列情况,应重点加以论述:必要时,可专列一节详细论述。这些情况主要是:(1)氟、铁等有害离子大面积富集地区;(2)滨海或内陆咸淡水交错分布地区;(3)硫酸根、硝酸根或氯离子含量偏高地区;(4)硬度偏高地区;(5)水化学垂直分带变化复杂地区;(6)影响水质的含盐地层分布地区;(7)肥水分布地区;(8)油田水分布地区;(9)水质污染地区;(10)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如甲状腺肿大、克山病、高氟病等分布地区;(11)其它。

7、第五节“地下热水”或“矿水”,主要是阐明矿水出路情况、形成原因及埋藏条件;矿泥或泉华沉积:水温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及水质特征;矿泉或钻孔流量及矿泉动态;矿水利用情况与开发前景。资料较多时,应附矿泉分布图、水温等值线图、指示性离子等值线图、钻孔中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及剖面团等。如果本节内容较多,或泉水具有重要价值,可专列一章论述。

8、第六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阐明各类矿床的充水条件与工程地质条件。如果本节资料较多或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也可专列一章。

(四)  专门性问题论述

1、第四章的具体标题,应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具体问题而定。例如,对有发展井灌前景的农业地区可专门论述“农田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城镇供水问题比较复杂的地区,可专写“主要城镇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强烈发育地区可专列“岩溶水的富集规律与暗河”一章等。第三章第二条内所列的许多标题,其内容如果够得上一章时,均可专列一章,并根据内容情况分若干节。如果工作地区专门性问题较多,也可增加为两章甚至三章。

(五)  地下水资源评价

1、本章是报告的重点部分之一,主要是计算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即天然补给量。因此,必须在充分分析各主要补给要素的基础上,阐明计算方法或公式选择的依据。有的地氏如果资料较多,具备计算开采资源的必要数据,可根据需水量与开采条件,进行开采资源的计算。不论天然资源或开采资源,均应尽可能采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进行计算,以资对比。

2、本章内容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般可包括以下各节:

1)计算方法的选择:阐明计算方法或公式选择的依据,主要参数的来源等。

2)天然资源计算:一般地区,可划分为平原地区与基岩山区分别进行计算,或分区进行计算。基岩山区如果包括岩溶水与裂隙水,则可划分为岩溶水山区与裂隙水山区,分别进行计算。

3)开采资源计算:主要阐明需水要求与开采条件,提出布井依据、设计降深与计算结果。

4)地下水资源评价:总结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计算结果,论述资源计算的可靠程度,评价开采资源的保证条件。结合当前工农业用水与长远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的基础上,提出本区水资源的开发前景。

3、天然资源,一般按侧向补给量与垂向补给量两大部分分别进行计算。侧向补给,要充分考虑来自各个方向补给的地下迳流量。如果侧向补给量很小,则主要计算垂向补给量,包括降水、河流及渠系等的垂向渗入补给。此外,还可根据资料的掌握情况,采用水均衡法、相关分析法、河流水文图分析法或比拟法等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动态观测资料、多年降水量资料、水文站多年流量资料及矿区多年排水资料等作为计算天然资源的重要依据。

4、各项计算结果,如天然资源中平原地区与山区的计算结果或侧向补给量与垂直补给的计算结果,以及采用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等,都应分项列表,表明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有关数据。最后应将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全部计算结果列成地下水资源计算总表或一览表。

(六)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1、本章除阐明一般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外。应紧密结合工作地区工农业建设中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重点论述。例如,有的地区水库工程较多,坝址、库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应专列“水利工程地质”一节,阐明坝基稳定、水库渗漏等有关问题。特别要分析研究水库病害的形成原因与治理途径。对规划修建的水利工程,也要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意见。

2、除水利工程外,应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各种专门性问题,如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滑坡崩塌、流石流泥、水土流失、大型引水工程或排水工程、铁路改线选线、民防工程及地震问题等,分别进行叙述。对其中重点问题,应专列一节进行重点探讨。

3、在一般情况下,本章可包括以下各节:

1)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在地貌、构造和岩性的基础上,分区论述各区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2)水利工程地质条件:重点阐明各类水利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地震问题(或其它专题): 着重阐明地震原因、震中位置、历史地震分

6、地震震级与烈度、地震现象与危害情况。非地震区本节可省略或改述其它的工程地质问题。

(七)结论

1、本章主要是根据普查成果,对本区主要水文地质问题,提出结论性意见。  因此一般不需重复区域水文地质规律,而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针对与水文地质条件有关的重要问题,提出具体看法。结论必须简明扼要,观点明确。

2、本章内容一般包括:

1)最有开发前景的含水层与有利开采地段;

2)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前景;

3)对农业区发展井灌实现水利化的意见;

4)对解决牧区供水,特别是缺水草场供水问题的意见;

5)对主要城镇或工矿企业供水问题的意见;

6)对岩溶地区暗河开发利用的意见;

7)对盐碱化、沼泽化问题的防治意见;

8)对主要矿区水文地质问题的意见;

9)对地下热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

10)对水质污染问题的防治意见;

11)对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的防治意见;

12)对本区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意见;

13)其它

     

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

1、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含水介质及水利特征,将地下水划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作为编图基础。它们是:(1)松散岩类孔隙水(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4)基岩裂隙水(包括断层脉状水);(5)冻结层水。

任何一个含水岩组,在不同情况下可归属不同类型。每种类型可根据不同情况划分若干亚类。以上五种地下水类型,分别采用五种规定的普染色表示,亚类采用接近的普染色表示,并按色调深浅反映其富水等级(参阅“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与图例”  之第三部分:综合水文地质团色标)。

2、在划分地下水五大类型的基础上,综合水文地质图突出表现以下三个内容:

1)富水性:按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2)埋藏条件:重点反映潜水位或承压水位的埋藏深度、各类双层结构下部含水层组的顶板埋深;

3)水质:重点按矿化度反映微咸水;咸水的分布和含量超过水质标准的有害微量物质的分布。

3、对松散岩类孔隙水,可按潜水、承压水(或包括上部潜水)划分为两个亚类。黄土广泛分布地区,可考虑把黄土裂隙孔洞水划为一个亚类。其它相似情况可类推。各亚类分别按富水性划分富水等级。

4、对松散岩类孔隙水,要根据各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与补给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勘探孔或生产井资料,对其富水性作出评价。可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并正确地圈定界线。同一含水岩组的不同地段,也要根据厚度、岩性等因素区别其富水程度,涌水量,一般根据勘探孔抽水试验资料,参考当地生产井一般采用的管径与抽水工具,确定统一的口径与降深值,进行换算,以求取得统一的标准。例如,在水位较浅、含水层较厚、宜于采用离心泵抽水的情况下,可采用5米降深值。降深值的确定,除须考虑水泵能力外,还要考虑含水层的厚度与承压含水层的顶板埋深。潜水层的降深值不超过含水层厚度的二分之—,承压含水层不超过顶板埋深。单井涌水量的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在含水层厚度与水位埋深(包括承压水位)变化不大的地区也可采用单位涌水量(吨/日·米)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标准。

5、对松散岩类孔隙水,按单井涌水量一般可划分以下五个富水等级:

1)水量极丰富:单井涌水量大于5000/日;

2)水量丰富:单井涌水量为1000—5000/日;

3)水量中等:单井涌水量为100—1000/日:              7

4)水量贫乏:单井涌水量为10—100/日;

5) 水量极贫乏:单井捅水量小于10/日。

各地区具体应划分几个等级,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上述的每个区间,还可根据需要划分成二级或三级。但原则上上述五个区间不应互相跨越,以免影响与邻幅接图。

6、对多层结构的含水组,一般可归并为潜水与承压水或浅层水(包括半承压水)与深层水两组,但原则上应突出主要含水组,用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即采用宽、窄条相间的图例,宽条代表上部,窄条代表下部;富水性用不同色调表示。对于咸水层与淡水层,也可采用同样方法表示。如果多层含水层必须划分为三组加以表示时,则第三组可采取等深线(注明富水等级)或编制镶图或用其它的办法加以表示。对单一的巨厚含层,必要时应划分两段或三段,并采用多层结构或分区或用其它方法加以表示,以便作为分段开采的依据。对主要含水层的厚度  必要时可用等厚线表示。

7、对潜水位或承压水位,在具备足够资料时,可绘制等水位线或等水压线。对潜水位浅埋地区,一般应表示出潜水位埋深大于10米的地段,必要时也可进一步细分。西北戈壁地区,可划分浅埋带与深埋带,分级标准可根据地区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按大于100米与小于100米划分两级,必要时可划分为三级。对承压水埋藏较深的地区,也应设计一定的图例加以表示。如果承压含水层顶板埋藏深度变化较大,应根据需要划分二级或三级加以表示。划分标准可按各地区具体情况而定。表示的图例,浅埋为水平条带,中埋为斜线条带,深埋为垂直条带。对咸、淡含水层,应反映出下部淡水层或下部:水层的顶板深度。

8、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般系指中新生界陆相盆地内分布的比较稳定的裂隙孔隙层间水而言,一般构成自流盆地。组成这类陆相盆地的地层,各地不尽相同,但必领具备一定的贮水构造与贮水条件(指广义的自流盆地构造,含水层可能自流或不自流)。因此,不能把所有的中新生界的含水岩组都列入这一类型,有的可能属于裂隙水类型。同一盆地或同一地层,有时可能部分属自流盆地,部分因贮水构造被破坏而属裂隙水类型。有的地区白空系(红层)特别发育  广泛分布承压含水层,为了更好地反映其构造特征,必要时可单独划分为一个亚类。古生界的碎屑岩,在一定的岩性条件与构造条件下,也可形成自流盆地,均可归入这一类型,必要时也可单独划为一个亚类。

9、根据碎屑岩承压水(指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组成的岩性、构造条件及补给条件,结合勘探资料,按单井涌水量划分富水等级。同一含水岩组,在不同地段或不。同构造部位,由于贮水条件或补给条件的差异而导致富水性的不同,应分别划分其富水等级。一般可划分二级或三级,即单井涌水量大于1000/日、100—1000/日、小于100/日。富水等级还可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细分,但大的区间应与第五条中的规定基本一致。涌水量的计算,如果井的口径在六英寸以上,一般可不采用大口径换算,但应合理地确定统一的降深值。

10、上述呈层状分布的承压水,有时呈大面积连续分布  有时呈透镜体断续分布,应在设计图例时加以区别。其顶板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时,可划分两段(如<50米、>50米)或三级(<5050—100米、>100米),利用图例中网纹线条的不同方向(浅埋为水平线、中埋为斜线、深埋为垂直线)加以区别。分级标准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调整。如果上覆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则采取双层结构的宽、窄条带的图例表示。如果下伏承压水实际意义较小,则承压水可采用线条表示,而不采用条带。相反,当下部承压水占主要地位,上部松散岩类孔隙水占次要地位时,则孔隙水也可采用线条表示。有的巾新生界盆地下部水质往往变咸,应在图面上反映出咸淡水分界面的埋藏深度。

11、 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主要包括溶洞水(管道水)、  溶蚀裂隙脉状水及蜂窝状或针孔状溶孔水。溶蚀管道成叶脉状互相连接,可以形成暗河水系。在溶蚀裂隙或溶孔十分发育的情况下,可以形成网状溶蚀裂隙,并组成一个比较均匀、互相连通的统一含水体。有的岩溶盆地,在良好的汇流条件下,形成岩溶水的富集地带。因此  图面除要突出反映岩溶暗河或暗河水系外,还要表示以网状裂隙为主的岩镕均匀发育带和汇流富集带。对岩溶地貌,如落水洞、天然竖井、溶潭、暗河天窗、伏流、盲谷等也要在图面上加以表示。岩溶作用不发育的碳酸盐岩,可归并到—般的基岩裂隙水内。

12、对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应根据岩性、构造、地貌及补给条件与水动力条件,结合勘探资料,按泉及暗河流量与地下运流模数等综合因素,划分富水等级。在同一含水岩组由于不同情况而出现富水性的差异时,应分别划分其宙水等级,不能单纯按岩组确定富水等级。在测流资料或水文资料较多的地氏可将地下水迳流模数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主要指标,一般可划分为<33—6、>6三级,单位为公升/秒·平方公里。在泉流员资料或昭河测流资料较多的情况下,可采用泉或暗河流量统计结果,将多数常见泉(或暗河)的流量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指标。对大泉及暗河流量,可划分为100—100010—100,<10三级,单位为升/秒。但各地区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每个地区具体划分几级和分级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可划分二级或三级。

13、岩溶水埋藏深度—般可划分二级(<100米、>100米)或三级(<50米、50—100米、>100米),采用不同方向的白色条带表示。为简化图例,浅埋—级可采用普染色,不用白色条带表示。上述分级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调整。

14、对被第四系含水层覆盖的岩溶水,即覆盖型岩溶水,可采取前述双层结构的方法表示。对下伏于其它地层的埋藏型岩溶水,也采用同样方法麦示。当岩溶水顶板埋藏深度变化较大时,可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划分二级或三级,用条带的不同方向(水平线、斜线或垂线)区别;

15、对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在岩性、岩相变化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考虑划分为四个亚类:(1)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90%以上);(2)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70—90%);(3)碎屑岩、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30—70%);(4)碎屑岩决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占l0—30%)。如无特殊需要,亦可合并为两个亚类,以免图面过于复杂。如按两类划分,前者碳酸盐岩大于70%,碎屑岩小于30%;后者碳酸盐岩、碎屑岩均大于30%。各亚类,应分别划分富水等级,但主要是根据其中岩溶水的富水性划分,一般不考虑碎屑岩的富水性。

16、对各种不同岩类的基岩裂隙水,在地质地貌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一般可划分以下三个亚类:(1)—般纬构裂隙水;(2)风化带网状裂隙水;(3)孔洞裂隙水(主要为玄武岩类)。在断裂破碎带比较密集的地段,特别是在大部分充水的情况下,第一个亚类可改为“构造裂隙水及断层脉状水”。在地质条件比较简单的地区,也可划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与块状岩类裂隙水两个亚类。

17、对基岩裂隙水,应根据岩性、构造、地貌、降水、植被条件等综合因素,结合泉流量统计与地下迳流模数划分富水等级,一般可划分二至三级。在测流及水文资料较多的地区,可将地下迳流模数作为划分富水等级的主要指标:在泉水流量资料较多的地区,它按流量统计结果,即多数常见流量划分富水等级,  一般可划分为<0.1 0.1—1、>1三级,单位为升/秒。对一般地工区,按地下迳流模数划分富水等级,可分为<11—33—6三级  单位为升/秒·平方公里。但同一含水岩组在不同地区(晋南、晋北或华南、华北)的迳流模数差异较大,与泉流量的比例关系也因地而异。因此,要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分级标准。对断层脉状水比较发育的地区尚应在图例说明中根据泉流量或钻孔涌水量说明其富水性。

18、对由各类贮水构造形成的裂隙水富集带,如侵入岩接触带贮水构造、岩脉贮水构造、向斜或背斜贮水构造或由隔水层阻水作用形成的贮水构造等  应尽可能设计相应的图例加以表示。一般可沿贮水构造界线加绘蓝色小圆点表示;背斜或向斜贮水构造,采用蓝色轴线表示。如果充水断裂带一侧充水,可在断层线一侧加蓝点;如果两侧充水,则两侧加蓝点。

19、在冻结层广泛分布的地区应把冻结层水作为一个单独类型。对一般冻结层水,可划分松散岩类冻结层水及基岩类冻结层水两个亚类,并分别表示冻土层上水及冻土层下水的富水等级,采用双层结构的表示方法。一般情况下,可将冻结层间水合并到冻结层上水内。必要时,应同时表示冻结层下水顶板埋深。在冻土厚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应反映冻土厚度,并表示冰锥、冰丘和冰水岩盘等物理地质现象。对岛状冻土分布地区,应圈出其范围。

20、松散岩类中透水不含水或基本不透水的粘土或泥砾层,可视为非含水层,采用绿色斜方格表示,不上普染色。如果下伏有其它含水层,则可采取叠加的方法表示。碎屑岩中基本不含水,并起相对隔水作用的泥质地层,也可视为隔水层,用棕色方格表不。

21、地下水水质按矿化度划分为:(1)淡水(<1/升);  2)微咸水(1—3/升);(3)半咸水(3—10/升);(4)咸水(>10/升)。均按规定的花纹表示;但对大面积分布的咸水,也可采用全灰的普染色表示。在有盐卤水分布的地区,可增加>50/升一级。在西北干旱地工,可根据具体需要调整分级标准,例如结合牧区牲畜饮水标准,可增加3—6/升一级。

22、对地下水水质,除反映矿化度以外,还应反映水中由于污染形成的各种有害离子或化合物,以及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或有用物质等水化学组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超过水质标准的氯离子或硫酸根离子;

2)超过水质标准的铁离子、氟离子;

3)超过标准的水的硬度;

4)一般由污染造成的氰、铬、砷、汞、酚及其它有机物等有害成分;

5)各种类型的油田水;

6)各种类型的盐卤水或其它工业矿水;

7)地下水含碘量低于规定标准的缺碘地区;

8)与水质有关的各类地方病分布地区;

9)具有开采价值的肥水;

10)其它。

以上水质情况,可根据资料的多少,分别采用水点、花纹或等值线等各种不同方法表示。在相应的水点中,应注明其含量。对引起污染的污水库、排污渠道及严重污染的河流等,应在河、渠两侧设计相应颜色的各种箭头,反映其污染原因与污染途径。必要时还可编制专门性的镶图。

23、对出露的热泉,按温度可划分为;(1)低温热水(20—40℃);(2)中温热水40—60℃):(3)中高温热水(60—80℃);(4)高温热水(80—100℃):(5)超高温热水(>100℃)。北方地区的低温热水标准可定为20—40℃。以上分级在一般地区可简化为(1)温泉(20—40℃);(2)热泉(>40℃)。钻孔打出的热水,共分级标准与此相同。凡属矿水,不论冷泉或热泉(或钻孔),均应在相应符号的注记中注明水温与达到矿水标准的微量元素或气体,必要时加注矿化度与水的化学类型。

24、控制水点(如井、泉),一律按规定的符号用蓝色表示,钻孔及各种集水建筑物用红色表示。图面上每平方分米一般应有控制水点5—10个,包括钻孔1—4个,但不要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例如,天然水点较多与天然水点较少的地区,经选择后,其相对差别不应改变。山区钻孔较少,平原钻孔较多,更不能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在天然水点十分缺乏的干旱地区,原则上所有水点都要放到图面上。

25、控制水点的注记,左侧一律为统一编号,右侧主要注记泉的流量或井、孔的涌水量。钻孔涌水量主要是反映抽水试验中最大一次降深确实际涌水量。单位一律采用“吨/日”,并用括弧注明降深值。必要时,同时注明按统一设计降深计算出的涌水量。分层(组)抽水的钻孔,应注明分层抽水的涌水量及其降深值,如果属于不同地层应用括弧分别注明其地层符号。在水质变化复杂的地区可在水点注记中加注矿化度。在水位变化比较复杂的地区,可加注水位的埋藏深度。按孔深,钻孔一般可分浅孔(<100米)与深孔(>100米),具体划分标准可田地而异。也可按岩性划分为松散岩类钻孔与基岩钻孔

26、水文地质界线一律用细黑线。河谷或冲洪积扇前缘断面流量勘探剖面线用粗线表承,并标明地下迳流量或各段的单位流量。自流盆地采用特定线条圈出。具备条件时可圈出承压区或自流区。地下水流向、地表水与地下水补给关系,采用符号表示。水源地开采量及地区储量数字、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影响界线、地下水开采区的区域下降漏斗和各类冻结层的分布界线等,均应按规定图例表示。

27、地层界线与地层符号同地质图,但地层系统可适当简化。地层界线采用浅灰色。对地质构造,主要标明地层产状、断裂与褶皱。断裂较多的地区,应合理选择。要区别近期活动与非活动的断裂及充水与不充水的断裂。对裼皱轴,应区别起汇水作用还是不起汇水作用。

平原地区,应适当反映与地下水赋存条件密切有关的第四纪地质结构,如冲洪积扇前缘界线和古河道带的界限(埋藏冲洪积扇、古河道,均用虚线表示,并标明深度)。地形方面,等高线采用浅棕色,等高距为40米(山区为80米)。此外,还应表示海岸线、海滩、河流、湖泊、沼泽、沙丘、山峰、水库、干渠,以及其它地形要素。地貌方面,应表示崩塌、滑坡、溶洞、暗河、伏流、落水洞、火山等。图上居民点,每平方分米不超过20个(包持县城与重要乡镇)。铁路、公路及境界也要表示。

28、图式。上方为图名及图幅名称;左侧为地层柱状图,并附水文地质特征说明;右侧为图例:下方为剖面图(或立体剖面图)、图幅索引或资料索引。其它空间,可根据需要放镶图但一般应放在因幅两侧的综合柱状图与图例的下面。图名、图幅编号及图例说明等,一律用规定的字体与字号标注。在图廓左下角署名,包持大队长、大队总工程师(或主任工程师)、分(区)队工程师(或技术负责)及绘图等。分(区)队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主要是指本图幅的实际技术负责人。如果负责人不是分(区)队工程师(或技术负责),则可写“负责工程师”(或“负责技术员”)。图廓左上角为制图单位名称,右上角为成图年月,有下角为各类资料来源,水按图式样图绘制。

29、图例说明应力求简明扼要,以阐明富水性为主,可直接标明单位涌水量或泉流量和地下迳流模数。必要时,此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水位、顶板埋深、水质等也可作扼要的补充说明但应避免重复。反映埋藏条件的图例,一般作为辅助图例放在相应富水性图例的下方,其位置较富水性图例后退半格(二分之一图例宽度)。图例一般按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冻结层水的顺序排列;所有富水等级,—律按出强到弱的顺序排列。对各种类型(或亚类)地下水,必要时可在标题后面加括弧,注明主要含水岩组的地层符号。

30、剖面图。一般情况下以选择两个为宜,以能充分反映测区各类含水层、组及其水文地质结构为主。原则上,水平比例尺与图面相同,垂直比例尺可适当放大,但应尽可能避免造成地形或岩层的显著变形。除横穿全区的剖面外,必要时,也可选择少量局部地区的代表性剖面,如重要河谷的第四系含水层剖面或具有供水意义的自流水盆地等。剖面图中的各含水层、组,均按平面图设计的富水性色相上色,含水组中的隔水层及潜水位以上的包气带不上色。属第四系多层结构的含水岩组,应按含水岩组的富水性上色,即不考虑单层含水层的富水性。同一含水层、组,因厚度或岩性发生变化导致富水性发生变化时,应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示意性地采取逐渐过渡的方式划分出两者的界线。此基岩层间水,应考虑受深度的限制,即一定深度以下不再上色。此基岩裂隙水,一般大致按风化裂隙带的深度上色。水文地质剖面的地面线,应适当示意性地反映地貌特征,如阶地、古夷平面、峰林、峰丛等。剖面内还必须反映水文地质内容,如水位、压力水头、控制钻孔及其涌水量、充水断层或贮水构造、淡水及咸水及影响水质的含盐地层等,并示意性地表示溶洞、落水洞、暗河等。

31、柱状图。原则上利用地质图的柱状图加以改编,采用与剖面图相同的编制方法但要突出主要方面。例如:第四系要选择最主要和最有代表性的地层程序,而不需要把各种成因类型的堆积物都穿插进去,使柱状图复杂化而又不能突出重点;厚度很大而又不是主要的含水地层,可采取中间割断的方法,以压缩柱状图的长度。在同一地区出现两套地层的情况下,也可编制两个柱状图。水文地质特征说明,要力求简明扼要,抓住重点。

32、每个图幅可附一或二个镶图,一般采用175万或150万两种比例尺。镶图内容,根据具体需要而定,主要是补充平面图的不足。一般可附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图、水化学图、地下水资源分区图、工程地质图或地貌第四纪地质图等。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图件验收工作基本要求

一、基     

1、报告验收工作,是对水文地质普查最终成果的评价和鉴定。因此,必须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以保证报告、图件的质量符合有关的规定,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2、验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评审工作:

1)文字报告(包括钻孔综合图表等附件);

2)水文地质图(采色样图及编稿原因)及有关辅助图件;

3)各项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各种原始底图、野外记录、化验资料、勘探试验资料等。

3、验收工作着重审查以下方面:

1)各项实际资料的综合整理程度;

2)各项工作是否达到规范规定的技术要求与设计要求;

3)水文地质图的图饰、图例和地质地形底图是否符合规定,图面是否清晰美观、色彩协调鲜明,各类界限是否准确,综合取舍是否合理,内容是否能反映本地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4)报告是否阐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客观规律,论据是否充分,重点是否突出,结论是否明确,报告的整饰、插图附表是否清晰;

5)报告与图件及其它实际材料是否互相符合。

4、报告验收和批审工作,由所在省、市、自治区地质局或基建工程兵支队主持,邀请上级机关及有关水文地质队、地质、队科研院校等单位和有关生产部门,组成验收领导小组,根据国家任务、图幅设计和规范要求,对报告及图幅的主要原始资料和最终成果,进行全面地审查和评议。验收前,报告、图件必须经大队审批认可,并附审批意见书。报告应复制20—30份,并准备好介绍用的有关挂图以便审查。

5、验收领导小组根据评审结果提出评议书。评议书内容力求简明扼要,主要包括四部分:(1)工作单位、完成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2)主要成绩、优点或重要贡献;(3)缺点和存在问题;(4)对报告的评价。如果报告、图件基本阐明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并符合规范与设计要求,可评为“合格”,予以批准。如果不仅达到规定要求,而且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并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或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评为“优秀”。对报告、图件中存在的一般性缺点错误,验收小组提出书面的补充、修改意见,由大队组织修改。凡报告、图件因资料不足或存在有严重问题,需要进行重大修改或需要进行补充工作的,应提出审查意见,退回进行补充修改,并组织复审。

二、文字报告验收要点

报告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各项资料(包括前人资料和最新成果)进行充分地综合分析研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特殊性,正确地阐明区域水文地质的客观规律内容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楚。验收的具体要点是:

1)是否充分利用了前人资料(包括群众打井资料),特别是最新成果;

2)章节安排是否恰当,是否反映了地区特点;

3)报告内容是否紧密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与近期工农业建设的需要;

4)地下水类型的划分是否合理,补给、运移及控制条件是否得到充分地论述,各含水层组的埋藏条件、水质条件是否阐述得清楚,富水性划分依据是否充分;

5)地下水资源计算方法、公式选择、参数确定是否合适,依据是否充分,评价是否恰当,是否密切联系了实际;

6)对工程地质、地下热水、环境污染、地方病等有关问题,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

7)报告内有无足够的插图、剖面、索描、图表及照片等;

8)结论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紧密结合了生产实际。

三、图件验收要点

1)编图方法、图例设计是否基本符合规定要求,图面是否清晰美观,内容是否实用易懂;

2)勘探部署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精度要求;

3)地下水类型划分是否恰当,富水性界线是否准确,有无足够的依据;

4)剖面位置和比例尺的选择是否合理,能否反映测区主要水文地质结构;

5)柱状图及其文字说明是否简明扼要,能否基本反映测区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6)平面图、剖面团、柱状图及文字报告是否彼此吻合;

7)镶图的选择是否恰当,内容是否充实;

8)必要的辅助图件是否齐全,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四、原始资料验收要点

1)观测路线与观测点的选择是否合理,野外记录是否清晰详尽,有无必要的剖面图、素描图或平面图,质量如何;

2)野外原始底图的综合整理程度,是否及时利用了已完成的勘探试验资料,是否注意搜集和充分利用了群众打井资料或兄弟单位资料;

3)野外工作期间是否编制了各类分析图件与分析剖面;

4)钻探资料的综合整理程度、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b岩心描述、简易观测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5)抽水试验资料的综合整理程度、抽水稳定时问、降深值和降次是否达到了规定要求;

6)物探资料的分析整理程度、物探成果解释与工作质量是否基本符合要求;

7)水质分析及其它各类分析化验资料的质量如何。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遥感技术基本要求

一、总   

1、在当前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用的遥感技术,主要是对卫星像片和航空像片(以下简称卫片和航片)进行水文地质解译,以解决某些地质与水文地质问题。这一工作必须贯穿于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设计编写、野外工作、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等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除了应用卫片和航片外,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航空红外扫描图像。红外图像对地表水体、土壤湿度的变化及某些与含水量不同有关的岩性或构造,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尤其是在第四纪松散岩层、基岩裸露山区和热泉水分布地区效果较好。在困难地区必要时可进行红外扫描飞行。

3、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精度,减少野外工作量。在编制设计阶段,应开展遥感图像的地质、水文地质解译,以便在此基础上合理布置工作量,并在野外工作阶段进行验证。

4、在1/50万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以遥感图像解译为主,补充必要的水文地质测绘和勘探工作。特别是在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通过对航片和卫片的水文地质解译,采用编测结合,以编为主,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工作。

5、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除运用最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有条件时,应采用假彩色合成、假彩色密度分割、影象边缘增强等技术,突出有效信息,以提高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效果。

6、最终报告的验收,要注意检查遥感图像资料的利用程度与实际效果。

二、       

1、在野外调查以前,必须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遥感图像资料理集、像片质量评价和编录、设备仪器准备、制作航片镶嵌图、进行水文地质初步解译及编写踏勘计划等。

2、在水文地质普查任务确定后,应及时搜集各种遥感图像。当前,遥感图像主要是指卫片和航片。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应充分利用不同波段的卫片。卫片应视需要放大到1/100万至1/20万,搜集l—2套。航片一般以比例尺为1/5万为宜,搜集1—2套。其中,一套作像片镶嵌图或作典型样片用。在搜集航片的同时,对航片镶辑复照图、像片平面图、航片航摄技术鉴定书等,要一并收集。为适应普查专题研究的需要,可以在重点研究地段进一步搜集较大比例尺航片。

3、在对遥感图像进行水文地质解译前,要对所搜集的像片进行质量评定。评定的内容包括成象时间、像片清晰程度、重叠度、航向、倾斜角、摄影质量及可解程度等。像片必须影象清晰,无云或少云覆盖。

4、 应用遥感图像进行水文地质解译的水文地质大队或分队在普查规范规定配备的仪器设备中,要适当增加反光立体镜、袖珍立体镜、立体高差仪、航空像片转绘仪、照相机等解译工具。水文地质大队要配备相应的暗室设备和遥感目视解译设备。普查大队应配备手持放大镜(3—6倍)和相应航片夹、绘图聚脂薄膜、特种色笔及脱脂棉等。

5、在搜集工作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同时,要搜集工作区地物,尤其是不同地质体的光谱特征资料。当进行航空红外扫描飞行时,应进行地物、地质体测温工作,并搜集工作区气象及不同季节地质体的温度变化资料。

6、在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应逐步在室内建立水文地质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并对像片进行初步解译。首先从反映地质构造现象最清楚,前人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开始,逐步推广到全区。对标志明显的地质体,可尽量划分到任务要求的最小单元,而对标志不明显的则不必强求,但需记录下来,以便在踏勘时注意。在初步解译的基础上,编制地质、地貌、水系及水文地质初步解译草图及解译标志表,为野外踏勘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依据,并布置少量踏勘工作量。

7、水文地质踏勘应同建立像片的野外解译标志结合起来。建立解译标志的水文地质点的数目,根据工作区的任务、目的及像片的可解译程度以及工作区范围的大小来定。

8、在建立野外解译标志以后,应进行实测剖面工作。这一工作最好是普查小组的全体野外地质工作人员都参加,以便对岩石名称、地层划分、地质体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特征等取得共同认识,统一标志。实测剖面测量完毕后,将其内容转绘到航片镶嵌图的相应部位上。

9、在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像片的水文地质详细解译工作,修改解译草图。在此基础上,编制初步水文地质解译图,作为水文地质普查设计书的主要附图。在水文地质普查设计书中,要增加说明所使用的遥感图像的类别、质量评定、比例尺、初步解译标志、水文地质解译方法及初步解译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  野 外 工 作

1、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小,必须把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和像片解详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观测质量和对影象的分辨能力,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条件提高测绘效果。在野外工作中,特别要仔细观测影象特征的各项要素,例如:各类岩组的颜色、机械强度、形态、植被等。其中要特别注意与水文地质现象有关的各项要素,例如,地表水体、地下水溢出带、泉点、冲洪积扇的分布与叠置关系、古河道带、断裂及隐伏断裂、隐伏构造、滑坡、泥石流、冻土、冰川及冰雪、岩溶地貌、伏流、各类盐碱土以及土壤湿度等。

2、在野外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单张像片进行实地布点。在地质点和水文地质点野外描述中,要注明该点所在像片编号和增加描述与影象特征有关的内容。典型的解译标志和重要的地质界线,要有野外素描图或实地拍摄的照片。进行野外工作时,必须特别加强现场解译,以不断丰富不同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解译标志。

3、水文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必须充分考虑遥感图像的初步解译成果。观测点、观测路线要尽量布置在露头好,遥感图像所反映的地质现象的关键部位。地质观测路线的密度要根据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像片解译程度而定,一般可按常规水文地质普查的规定适当放宽。

4、观测路线放宽的程度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对于解译效果较好、把握性较大的地区、地质、水文地质界线在像片上能连续追索,可以选择较稀的观测路线加以控制。地质观测以验证为主,重点是搜集在航片上难以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2)对于解译效果中等,地质、水文地质界线不能连续追索的地区,观测路线可按规定略加减少;(3)对于解译效果较差,各种地质体解译标志不明显,在像片上无法区分各种地质体界线,则仍按原规定的定额布置观测路线。

5、对于1/20万—1/50万水文地质普查,根据上述图像解译程度与实际效果,在编制设计时可以减少一部分野外测绘工作量与勘探工作量。所减少的工作量应在设计书中加以说明。

6  野外工作结束前,要对像片做一次全而解译。其任务是对全面资料进行总检查,以便提高解译质量,找出问题,便于及时在野外进行补充复查。对图像上有反映、但在野外调查不能发现的地质问题,可布置一定数量的物探、钻探工作,以便加以验证。

7、进行野外资料验收时,应对像片的解译程度、野外路线布置的合理性及基本地质解译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评述。如发现地质解译不足,野外检查验收资料欠缺,不能满足室内资料整理要求时,在补作必要的工作后,再予验收。

四、室内整理及成果      ‘

1、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分析、总结及编制图件及文字报告等项工作。室内整理和综合研究是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的重要阶段。工作中,要特别注意结合各方面资料对图像进行深入研究和补充解译。解译的新成果要进行室内编录,并在单张照片上进行修编。属于过渡型解译成果,可着墨勾绘于聚脂薄膜纸上,用特种色笔勾绘于单张照片和像片略图上。最终成果则应在像片镶嵌图上着墨勾绘,以不同符号或注记区别各种解释界线。

2、遥感图像的水文地质解译和解译标志的建立,应贯穿普查工作的始终,做到反复解译,反复验证,不断完善。

最终水文地质图定稿之前,应对遥感图像进行一次最终的全面系统的解译,要选定适当数量的解译点编制卡片,并在实际材料图上注记表示。

3编制最终详细水文地质解译图,必须在单张像片最终解译结果转绘到l/5万或1/10万地形图上进行,然后再缩绘到1/20万或1/50万地形图上。必要时,可单独编制地质构造解译图、地貌解译图、第四纪地质解译图等。

4、最终水文地质图的编绘,除了利用水文地质测绘、勘探、试验等资料以外,应充分利用遥感图像解译成果。特别是遥感图像反映较好的地层、岩性、构造、地貌界线,以及地下水露头、地表水体等资料,应利用其修改各种地质界线和解决普查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5、水文地质普查报告须包括遥感图像资料应用情况、地质解译方法和成果,以及解译质量评述等内容。必要时,可单独编写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专题报告。

6、在成果验收时,应同时验收各种遥感成果资料。

     

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实验工作基本要求

室内实验工作是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水质分析、土分析及岩样分析等。

一、       

水质分析是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进行水质调查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及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区域分带规律,以便为工农业供水、国防供水及饮用水的水质作出评价。

1、在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对钻孔(抽水钻孔必须分层取样)、机井、  民井、泉及地表水体,均要采集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并选择10%的水样进行全分析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

简分析的主要项目为:pH、游离CO2CO32HCO3C1SO42Ca2Mg2KNa及总硬度等。

水质全分析项目应增测:Fe2Fe3NH4FNO2NO3H2PO4、可溶性SiO2、耗氧量及侵蚀性CO2

2、凡地下水可能受到污染的工矿、城镇、农灌等地区,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专门水样,有选择地增测:酚、氰、汞、铬、砷、铜、锌、锰、铝、铅及镉等有害元素,以及有机农药、有机汞等分析项目。

3、凡水质变化比较复杂的滨海地区或内陆湖盆,以及红层地区,所有钻孔均应分层或分段(厚含水层)采取水样,查明咸、淡水的分界面和水化学的垂直分带。在进行抽水试验时,应在现场定时测定氯离子的变化,绘制氯离子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4、在地方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及食道癌等)分布地区,应根据具体需要采取专门水样,有选择地增测:钨、钒、钛、镍、钼、钴、硒、锶、钡、铀、镭、钍及氡等元素,以及有机质、腐植酸等分析项目。

5、对于热矿水,除进行全分析和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外,应增测氟、溴、碘、硼、锂、锶、钡、铀、镭、钍、氡及气体成分(包括逸出气体和溶解气体),如二氧化碳、氧、氮、甲烷、氦、氩等分析项目。

6、油田地区,应增测与油田水有关的环烷酸、溴、碘、硼等分析项目。盐卤水分布地区,应分析溴、碘、硼、锂、铷、铯、锶、钡等微量元素。多金属矿床分布地区,应分析铜,铅、锌、钼、钴、钛等金属元家。在放射性矿床分布地区,应增测铀、镭、钍、氡等分析项目。

二、土   

1、土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土层名称和确定渗透系数、给水度等参数。盐碱土分布区,应测定土的可溶盐含量及其化学成分。

2、对钻孔中第四系含水层的岩性,一般应作颗粒分析定名。在可能有孢子花粉和微体古生物存在的新生代地层,为确定地层时代,可选择有代表性的钻孔和地层剖面,有目的地和系统地采取分析鉴定样品。

3、在黄土地区,除了鉴定含水层的水理性质,测定有关参数,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以外,还要鉴定黄土及黄土状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试验项目有:压缩试验、湿陷试验、剪力试验(自然的或饱和的,固结的或非固结的)及崩解等。为阐明黄土的成因和分布规律及间接评价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应做下列试验项目:颗粒组分、可溶盐、塑限、液限、塑性指数、容量、孔隙比、天然湿度及最大分子吸收度等。必要时,可增加下列分析项目:有机质、PH、矿物成分(包括粘土矿物)、毛细上升高度及击实试验等。

4、在盐碱土分布地区,应根据土坡剖面分层采取土样,进行可溶盐的成分和含量的测定。

三、岩样分析鉴定

1、在岩溶地区对各类可溶岩,应采取代表性的岩样,做相对溶解度试验和岩石化学分析。

2、在一般基岩分布地区,应根据需要,采取有代表性的岩样做镜下鉴定,进行岩石定名,了解其结构。必要时,应进行孔隙率的测定或根据工程地质工作的需要进行抗压等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

3、对含盆地层,如中、新生界红色地层,必要时应选择典型剖面分层采取岩样,进行可溶盐的测定,查明其成分与含量。在钻进工作中,应采取岩心进行可溶盐的分析。


     

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

一、总   

水文地质钻探是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取得地下第一性水文地质资料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任务是在水文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的岩性、层次、构造、厚度、埋深、分布及水质、水量、水温等水文地质特征,解决和验证地面测绘和物探、遥感工作中难以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为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依据。

水文地质钻探工作,必须获得准确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地质设计要求,达到地质设计目的。不允许单纯追求进尺、轻视施工质量、忽视地质设计目的和要求的错误作法。

水文地质勘探孔、探采结合孔的设计与施工,都要坚持“质量第一”,反对忽视施工质量的倾向。坚持以优质、高效、低耗、安全为原则,努力提高施工设计的准确程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和施工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水文地质钻孔深度一般在200米以内,最大深度不超出500米,只有在埋藏很深的自流水区或为特殊目的和要求,深度才大于500米。除群孔抽水的观测孔,为保证抽水试验质量在进行三个及三个以上含水层(组)分层止水抽水试验时允许在原孔附近打浅层副孔外,凡因施工事故或其它原因而补打的副孔均不得计入工作量。钻孔各项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可靠,对伪造资料者要酌情严肃处理。

二、钻探质量基本要求

1、钻孔位置与钻孔直径。按照钻孔地质设计目的和要求,由地质、钻探两方到现场确定孔位。施工单位不得擅自移动孔位,凡竣工钻孔,均应进行孔口高程和平面位置测量并记载于综合图表内。

        含水层岩性

       

       

                    m

松散层(滤水管径)

基岩(孔径)

50

50—l 00

100—200

50

50—100

100

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孔

φl 68

φ146

φ127

φl 50   

φ130

φl10

探采结合孔、供水井

146

150

注:1、松散层系指第四系和第三系的疏松砂砾岩,基岩强烈风化带、破碎带;基岩系指完整岩体,其成井口径为钻孔直径。

2、当第一个含水层埋藏深度大于50米,即含水层底板在100米以内,不得将<50米段的口径变为50—100米的口径,以此类推,但单孔出水量小于0.2公升/秒和采用提桶抽水之钻孔口径,充许比表列孔径或管径小一级。

3、探采结合孔和供水井直径,主要根据涌水量大小和抽水设备尺寸及所选滤水管口径等来确定,钻孔或井管直径<150毫米者,一般用于出水量为10/小时左右的井,200—250毫米口径用于50—80/小时出水量的井;250—400毫米口径用于大出水量的井。

钻孔的口径,应根据钻孔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大小、含水层岩性、是否填砾、滤水管径及孔深等因素确定。需填砾的钻孔,必须满足砾料厚度和下入滤水管口径的要求。不填砾钻孔,一般以下入之滤水管口径为难;但在易缩径地层施工之钻孔,还应考虑利于滤水管起拔等因素。除岩溶特别发育的地区外,禁止在同一含水层或试段变径完孔和下入异径滤水管。

孔深在200米以内的水文地质钻孔,滤水管直径一般按40页表要求确定。特大水量或孔深超过200米或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可视具体情况或按单孔设计书要求确定。

2、 岩心、岩样的采取与整理  水文地质孔(包括探采结合孔):粘性土和完整基岩的平均岩心采取率应大于70%(单层不少于60%);砂性土、硫松砂砾岩层、基岩强烈风化带、破碎带的平均采取率应大于40%(单层不少于30%)。无岩心间隔,一般不得超过三米(包括孔壁补样)。对取心特别困难的单一巨厚卵砾石层、流砂层、溶洞充填物和破碎带,无岩心间隔一般不应超过五米,个别不超过八米。在有物探测井资料验证时,其岩心采取率亦可放宽10%。岩心采取率的计算应以实际钻进岩层为准,无充填物的溶洞和废矿坑及允许不取心孔段的进尺,不能参与计算。凡从取粉管内捞取的岩粉,不得放入岩心内计算。

冲击钻进取样要求:对含水层,二米取样一个;非含水层,三米取样—个。样品数量应能满足实验鉴定要求。

从钻孔中取出的岩心、岩样,要按顺序自上而下排列,不得颠倒、混淆,应及时整理、编录、取样或装箱。钻孔未经验收,岩心不得处理。钻孔验收后的缩样,应保留至报告验收后,再作统一处理。特殊情况,按设计要求处理。

3、校正孔深  每钻进100米、换径、终孔及下试验井管或成井管前,均需用钢卷尺测量校正孔深,允许误差为0.3%,超差者必须校正。

终孔深度以单孔设计为准,应达到钻孔设计目的。凡由于地质设计依据不足或园地质条件变化需加深或提前终孔时,必须有钻孔任务变更通知书。

4、钻孔弯曲度  水文地质勘探孔:每钻进100米、换径、终孔,均应测孔斜。探采    结合孔:每钻进50米、换径、终孔(或扩孔结束),均应测量孔斜。

钻孔顶角允许弯曲度,每100米不得超过二度,可按孔深递增计算。超出者必须重测核实。凡采用深井泵抽水之成井孔,每100米不得大于1度。成倍超出要求者(尤其在泵头以上),应予纠斜。

5、简易水文地质观测  完整基岩中的钻孔,如果供水方便时,必须采用清水钻进。对松散地层,必要时可采用泥浆钻进。上部为松散层、下部为基岩的钻孔,如仅在上部进行抽水试验,则可全孔进行泥浆钻进:如需在下部基岩中进行抽水试验时,则在钻穿松散层、下管止水护壁后,改用清水钻进。

清水钻进钻孔的简易水文地质观测项目有:

1  测定初见水位(—般指静止水位):初见水位埋深是正确确定终孔深度、检查止水效果、观测恢复水位、提高抽水试验质量的重要参数,凡预计地下水位在五米以内者,要予准确测定。

2  观测孔内水位变化:每个回次提钻后、下钻前各测量一次水位。如停钻时间较长应继续观测水位变化。停钻24小时以内者,应每4小时测一次;24小时以上者,每8小时测一次。

3  测定冲洗液消耗量及其漏水(25—50%的消耗量)、严重漏水(5070%的消耗量)及全漏水的位置。

4  测定承压自流水的水头高度、自流量、顶板埋深及水温等,并按要求采取水样。如遇地下热水,终孔后应系统地测井温。

5) 记录钻进中出现的钻具陷落、孔壁坍塌及严重掉块、涌砂、气体逸出及水色变化等异常现象。

6.止水,填砾与封孔  凡咸水与淡水,潜水与承压水、第四系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不包含第四系潜水与基岩强烈风化带潜水连通者)、基岩风化带裂隙水与深部构造裂隙水等,应按地质设计书要求进行分层抽水。分层抽水必须在含水层组(段)准确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含水层组(段)划分应以地质为基础,水文地质为依据,分层组(段)合理开发为目的,不能单为分层而分层。虽具有咸淡水层、潜水与承压水分布,但其中某一含水层不具备单独成井条件,或在水文地质研究上无意义时,则不需进行分层抽水。其止水部位应选择在隔水性好、能准确分层、孔径规整的部位。粘性土或基本以上粘性土为主的多层结构(中间透水夹层厚度小于半米者)或砂砾石含量少于40%的泥砾层或较完整基岩,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隔水层厚度一般不应小于三至五米;否则,止水效果难以保证。

凡巨厚含水层(厚度大于40米)需进行分段抽水时,应按地质条件确定分段位置。

止水效果检查:当采用压力差法检查时,注水抬高或提水降低之水头差,一般不应小于十米。管内、外水位变化,半小时内波动幅度不应超过0.2米;并在抽水试验过程中检查管外水位变化值,保持不超过0.2米者,才能认为符合要求。当采用泵压法检查时稳定泵压半小时的消耗水量不超过1.5公升者,即认为符合要求;但止水物为粘土时不宜采用泵压法检查。

为确保抽水试验质量,松散含水层应下缠丝滤水管、贴砾滤水管,尽量不下包网滤水管。滤水管孔隙率应达到20%以上。泥浆钻进钻孔下管后、投砾前,必须进行彻底的冲孔换浆,在不塌孔的前提下,换浆后孔内泥浆粘度不应大于18秒。

    凡第四系或第三系疏松含水层的探采结合孔均须填砾(不包括贴砾滤水管孔)。砾料质量和规格须符合要求,厚度为70—100毫米。

    凡咸淡水孔和穿过工业矿体及在开采矿区施工的水文地质钻孔,可用常规方法进行封孔,余者按钻孔地质设计书要求处理。

    7  洗孔及抽水试验

    (1)  洗孔:无论采用何种冲洗液,凡进行抽水试验的钻孔(含泥浆钻进之观测孔),均须进行彻底洗孔,以消除岩粉和泥皮对含水层孔隙、裂隙堵塞而造成的影响。凡用泥浆钻进的钻孔,最后两次洗孔后应进行试抽对比,每次试抽时间应不少于二小时。在同一降深时,前后两次单位涌水量变化不超过10%,且水清砂净,无沉淀(用泥浆含砂量计按测定泥浆含砂量的方法测定,泥砂沉淀物须小于0.5),方可视为洗孔合格;否则,应重新洗孔和捞砂。用活塞洗孔时,活塞抽拉的位置,可根据含水层厚度和活塞与管径的间隙而定。含水层在十米以上和间隙较大时,应在过滤管部位(即含水层部位)提拉。含水层较薄且间隙较小时,可在靠近滤水管上部之井管内提拉;但禁止在沉淀管内提拉。对巨厚含水层,可分段提拉,由上而下进行。每段提拉时间,根据含水层性质与岩性而定,一般不应少于一小时。钻进中,一般不得向孔内投粘土球、黄泥球来护孔堵漏;否则,应采取特别有效的洗孔措施,以消除其影响。

    (2)  抽水设备的选择与抽水结构安装:根据水位埋深、口径、涌水量及水文地质条件等,合理选择抽水设备和采用不同的抽水方法与结构安装。一般应下出水管进行抽水。采用压风机抽水时,出水管口径可根据含水层性质、涌水量大小而定。一般应比井管口径或孔径小二级。当承压含水层或潜水含水层的主要含水部位或富水段在下入的出水管口以下时,允许出水管口径小于井管口径或孔径一级。出水管底口需距孔底五米以上,并不得下入沉淀管内(薄含水层因沉没比的需要而下入沉淀管内者除外)。对涌水量较大、滤水管口径较小、水位埋深较浅之承压含水层及巨厚含水层,可不下出水管抽水,即进行对口抽;但在滤水管外动水位以上必须围填固井。除巨厚含水层外,一般应进行完整井抽水。下管前,一般用物探测井辅助,确定滤水管下置部位。下入的滤水管应对准含水层。非完整井抽水,下入之滤水管应对准主要含水层。风管口径应根据出水管口径、抽水方法及结构安装方式进行选择,长度应满足沉没比要求。采用同心式时,出水管长度至少应超出风管3—5米。对口抽时,混合器应避开滤水管筛孔部位,力求下置于滤水管上部。测水管下置深度应超过出水管三至五米,但不得下入沉淀管内;下于出水管内时,应距混合器五米以上。

    涌水量大于0.2公升/秒的钻孔,不得采用提桶抽水。采用提桶抽水的钻孔,应先将孔内液体全部排出后再注入清水(如系于孔,则应回灌清水二,三次),采用活塞和提桶联合洗井。洗井有效时间应延长一倍以上。

    (3)  抽水试验:

    ① 在单孔抽水试验过程中,应观测记录的项自有:抽水前后孔深、止水管外水位、静止水位和恢复水位、动水位、涌水员与观测时间、水温、气温及附近水井水位的变化以及按要求采取的水样。群孔抽水试验按钻孔设计书要求进行。

②落程与稳定时间:水文地质普查勘探孔(包括供水孔)…般作2—3个落程,稳定时间分别为68468小时。群孔抽水试验,一般作三个落程,稳定时间为162448小时;但必须以最远观测孔稳定延续时间为2—4小时为准。非稳定流抽水试验一船只作一次降深,稳定时间为2—3小时。单位涌水量小于0.01公升/秒·米和含水层厚度小于二米,以及特大涌水量(指抽水力法和结构安装合理时涌水量超出出水管允许最大涌水量者)的钻孔,可只作一次最大降深,稳定时问不少于:小时(提桶简易抽水稳定时间为小时)。

水位最小降深值不应小十一米,落程间隔亦不应小于一米。降深顺序,松散层宜从小到大,基岩宜从大到小。承水压水最大降深应尽可能降至含水层顶板。自流水应作白涌试验各落程差不小十一米。落程之调节,一般应采用调整风管深度的办法,不应单纯采用风员、风压的办法来调整。

③水位、水量稳定标准:稳定时间内拙水孔动水位的允许波动值,用空压机抽水时不应大于10厘米,用深并泵、离心泵抽水时不应大于5厘米,提桶抽水时不应大于20厘米。观测孔水位波动值不应大于2厘米。

涌水量允许波动值为平均洒水量的3%,共计算公式为:

抽水过程中,水位与水量的波动值超差或连续上升或下降,不能视为稳定。抽水过程中因故中断,必须观测水位。中断时间过长或动水位回升到静止水位时,则中断前的资料无效。

①抽水试验中,应做好排水工作。一般应将抽出的水排出百米以外,即抽水降落漏斗范围以外。尤其是孔位周围覆盖层疏松透水、水位埋探较浅的潜水孔抽水,更应严格做好排水工作,以防回渗。

⑥抽水结束后必须恢复水位,一般要求恢复到原始水位。对于补给条件差的钻孔,恢复四小时时水位变化不超过五厘米即可,即达到拐点以上。当单位涌水量小于0.01公升/秒·米和水位恢复极慢、很难达到拐点以上时,水位恢复时间应超过36小时,最多不超过48小时。

凡经洗孔发现无水的干孔(孔内不存水),应在清除孔内液体后,至少应观测孔内水位二十四小时。在二十四小时以后仍无水者,方可定为干孔,否则应取水样。

抽水结束后,应测孔深。孔内沉淀物一般不允许回填含水层;对巨厚含水层,间填亦不得超过含水层厚度的10%。

8、原始记录及技术档案  水文地质钻孔(包括观测孔),统一按地质部水文地质钻孔技术档案要求填写与归档。钻孔技术档案巾应包括:

1)钻孔施工设计书;

2)钻探设备安装质量检查表;

3)钻孔施工设计“变更通知书;

4)钻孔事故报告表;

5)钻孔下管(套管、井管、过滤管)记录表;

6)钻孔堵漏、止水、封孔记录表;

7)钻孔成井实际结构图;

8)钻探技术经济指标综合表;

9)钻孔质量验收表:

10)钻孔技术性总结(内容包括施工简要过程、钻孔结构、成井工艺和各类事故的发生与处理概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此外,还应有钻孔岩心描述(包括岩心采取率)、钻孔拄状图、简易水文地质观测记录表、油水试验综合图表(含水质分析表)、物探测井曲线及钻探班记录表等资料。

钻孔各项原始记录及技术档案,必须真实、及时、准确、整洁、齐全,用钢笔填写,汇订成册归档。

三、钻孔质量验收定级标准

水文地质钻孔质量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级。

优良孔:完全达到上述八项质量要求或钻孔设计书有关要求的钻孔定为优良孔。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定为优良孔。

1)末达到地质设计目的层或深度,因事故或其它原因而被迫终孔者;

2)岩心采取率末达到规定要求或出现二次以上最大无岩心间隔或主要控制孔终孔四次三米以上无岩心者(不包括单一巨厚卵砾石层和经物探测井补救者);

3)钻孔或滤水管口径不符合要求或抽水设备和方法选择不当,以及拍水结构安装不合理而致使抽水试验只作一个落程,或最大降深值小于一米者(不包括采用常规压风机抽水时,水位埋深在55米以下,涌水量超出结构安装合理时之出水管口径最大涌水量者);

4)应分层油水而采用混合抽水或未取得准确水质资料或止水位置选择不当,且无止效果检查原始记录者;

5)凡泥浆钻进钻孔未进行洗井或抽水动水位、涌水量稳定值成倍超出要求,且无洗井试抽对比记录者;

6)应填砾未填砾、抽水过程中严重涌砂或抽水后回填超过含水层厚度1/4,或厚度在十米以内的含水层而被回填二米以上者;

7)滤水管下置部位不符合要求或含水层划分不准确,其累计厚度超过含水层厚度1/4者;或详查孔主要含水层岩心采取率低于50%,且下管前未进行物探测井者;

8Q—Sq—S曲线略有反常,但资料尚可利用者;

9)定为“干孔”,但洗孔不符合要求或洗孔后观测孔内水位不足24小时者;

10)钻孔技术档案资料不全、不清晰和末进行孔深校正以及未测斜或成井孔斜成俏超差而未纠斜者。

合格孔:凡未达到优良孔级之钻孔,但满足下述两项要求者方可定为合格孔。

1)岩心采取率基本达到要求,含水层与非含水层的岩性、层位基本查明;咸淡水层的分界面划分清楚、准确;按设计及规范要求采取了各种样品;

2)按规定进行了拙水试验,并基本取得了符合质量要求的水量、水质资料。

不合格孔:凡未达到上述要求的钻孔,定为不合格孔。

对不合格孔,均应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返工,如返工后仍达不到设计要求者,可根据资料多少或使用价值,予以部分报废或全报废。

备注:“水文地质钻探工程质量基本要求”是由水文地质普查部队在1981年组织拟定的,经我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略加修改后编入本“补充规定”内,以供参考。关于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的勘探、试验工作,其基本原则与技术要求仍以普查规范中的“勘探、试验工作”一章中的有关规定为准。

                               

                                                               

                               

                                                               

                                                               

来源:网络整理 发布人:土地出售 标签: 上海土地 江苏土地 浙江土地

温馨提示: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