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社会电动汽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汽车厂商们也看准了商机,不过现在随着一则名为《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政策的对外发布,电动车建厂审批也是收紧。新能源车的未来也将不容乐观,下面上海厂房出租网的小编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新政背景下的新能源车出路。
已经可以用泛滥来形容电车市场,必须得到规范。毕竟每一行业能够根本改变最大可能就是政策的变动,现在随着一则名为《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管理规定”)政策的对外发布,势必会让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将发生重大改变。该管理规定主要用于指导、管理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相关项目投资,而之所以称其可能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方向,根本原因在于该政策首次为汽车项目投资圈定了地盘,这对于闯入造车大军的众多初创造车企业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必须先过四道门槛
根据管理规定,纯电动车项目所在省份应满足四个基本条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充电基础设施较完善、桩车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僵尸企业、僵尸资质清理工作完成,以及现有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建设完成、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规定一出,光是“新建纯电动汽车项目建设完成、产量达到建设规模”一项,就有7个省市不合格不能再建设新能源电动车基地。而且规定了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充电桩建设数量要求后,能够完全合格的地域就更小了。管理规定实施后,适合纯电动汽车投资项目地域可能只有四处,而初次创业的汽车公司的资质申请难度会越来越大。
初创车企资质难,“代工”成现象
初期创业的汽车企业其实一开始就要面临两道门槛,一是造车项目审批,就是以上的四项基本规定;二是等一切工序完成后,将项目送往发改委和工信部一同检验建设情况,通过的企业才会进入工信部企业公告。必须通过两道门槛才会获得造车资格,车型才能上市销售。
除了已获得国家发改委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核准的15家企业,目前被挡在资质门外的初创造车企业还有数十家。由于此前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审批一度暂停,临近首款车量产的企业不得不选择“代工”生产,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奇点汽车等。
弱化合资影响
由于造车项目申请门槛的提高,给初创车企造车资质申请带来难度的同时,也将弱化合资股比放开影响。按照政策要求,车企无法通过燃油汽车项目的资质申请,政府也不会批准独立的燃油车造车资质。不管是本地还是外地车企,只要想获得资质,只能是通过纯电动车项目。而通过提高投资主体以及造车项目所在地域门槛要求,则将进一步弱化股比放开实际影响。
从2017年来,国内汽车产业又出现了一股新合资热潮,包括大众-江淮、福特-众泰、MINI-长城等企业。对于这些新合资企业,申请新造车项目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选择利用中方公司现有资质及产能是更为现实的解决方案。
小编语
政策和市场的合力,新能源开始了“雨后春笋”式的发展。然,没有规矩怎成方圆?讲好规矩,这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国汽车产业正进入投资管理趋严、市场更加开放、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想必兼并、整合、淘汰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到时候中国的汽车市场就会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到那时,中国也可能会和其他国家一样,形成几个大型国际汽车集团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