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两面针,相信很多朋友都对这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国民牙膏品牌不会陌生,自2006年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已经连续12年处于亏损状态。为此,4月27日,上交所向两面针发来了问询函:为什么连续12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公司的盈利能力到底如何?
作为连续15年销量排名第一的国产中草药牙膏,两面针曾经配得上“国民牙膏”这个称号。但连续亏损并跌出牙膏市场占有率前十名,则不配再称“国民牙膏”了,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普通牙膏而已。尽管两面针是几代人的一种记忆,跌下神坛令人惋惜,但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面前却是一种正常现象。
国民牙膏为何会跌下神坛?舆论界有各种说法,比如“不务正业说”,即没有专注于主业,混乱的多元化发展把国民牙膏拖下神坛;再如“体制僵化说”,虽然是上市公司,但体制机制很“官僚”,该企业所在地柳州市国资委人士就曾指出,作为柳州市属国企,两面针决策流程较长,重要事项需层层请示。
另外还有“品牌老化说”等说法,这些说法多少有一些根据和道理。而笔者更关心的问题是,两面针跌下神坛——从15年销量第一变成12年亏损,国有资产究竟损失了多少?作为一家地方国企,其市民“股东”不免会关心这样的问题,因为两面针的跌落,不仅是股市投资者的损失,也是“股东”的损失。
相关统计数据大概能看出两面针连续12年亏损了多少钱,但却看不出其他损失,比如其品牌价值有多少损失,这需要专业评估才有结果。在其销量第一的时候,其品牌价值无疑是很高的,后来跌出市场前列,品牌价值自然随之缩水。所以,有关方面应该算一算两面针跌下神坛的综合损失究竟有多少。
虽说让一种品牌一种产品长期站在神坛上而不跌,难度很大或者说不太现实,但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两面针能以合理的体制、正确的方向保持健康发展,确保市场前三排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连续12年亏损也不大可能。可见,把两面针推下神坛的不是其他牙膏品牌,而是其主管者和企业决策者。
对于造成两面针大滑落的有关人员是否追责?笔者没有从网上检索到。能否对有关决策人员进行追责?这个问题值得讨论。
根据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发生10种情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在两面针连续亏损的12年,有没有违规情形呢?
即便有关人员不符合追责的情形,笔者以为,无论是柳州有关方面还是企业主要决策者,都应该自觉就两面针持续滑落进行公开检讨,向市民“股东”和股市投资者道歉,才是该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有望获得投资者谅解,才有望给现有监管者和企业决策者形成压力,以改变束缚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其他牙膏品牌或者其他国企,也要及时从两面针跌下神坛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