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领域是未来重中之重,宁波高新区作为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对于新材料产业格外重视,近日,浙江公布了首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榜上有名。而且这也是国内首个新材料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据悉,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创建,致力打造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服务、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型载体。综合体集聚新材料产业发展各类创新要素,搭建多元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全链条的服务。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为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服务水平强、产业培育能力强的全链条新材料服务创新综合体。未来将带动形成万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幅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
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创建无疑将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区域发展提供参考样本。
“双平台”培育新动能
《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指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参与,聚焦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服务的新型载体。
作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宁波高新区目前集聚了宁波市1/3的重点科研机构,拥有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家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等国际化重点研究院,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6.7%,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授权数120件,集聚各类人才7万名,其中,中央、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123人,具备打造高水平综合体的创新实力、活力和潜力。
依托现有的科研实力,宁波高新区将通过“双平台”建设培育园区产业创新新动能。一是优化提升应用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中科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诺丁汉大学新材料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等新材料科研院所作用,开展技术攻关和基础研发,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共进;二是建设新型研发创新平台,抢抓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战略机遇,建设石墨烯制造业、光电显示材料、磁性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引导龙头企业牵头,按照“科研+产业+资本”的研究院建设模式,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我们致力将综合体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引领的新典范、扩大开放合作的新载体、高端要素集聚的新洼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宁波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核多平台”建设国际综合体
《计划》提出,构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被列为重点任务。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投机构与各类创新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行业协会服务功能,支持各类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与各类公共服务载体协同互动,完善科技服务平台体系。
据介绍,新材料从开发、产业化到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企业应用新材料并不断反馈问题,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艺,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目前,宁波高新区已建成了首个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以及激智新材料研究院、美诺华医药新材料研究院等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从创意、孵化、研发、转化、加速、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不仅如此,宁波高新区这一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还集聚宁波市1/2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3的检测认证机构,拥有近300家投融资机构,材料产业提质升级的基础实力雄厚。
未来,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将在建设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提升发展检验检测服务、发展科技咨询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升级优化。根据《计划》,到2020年,园区将建成1个新材料公共检测试验平台和有机功能材料、增材智造、电子信息材料、轻量化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6大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总面积43万平方米的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也在加速打造中。
目前,在宁波高新区内,已有激智科技、均胜、韵升等一批优势企业高度聚集,拓邦智能、赣锋锂业、路宝桥面铺装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新近加入,累计15名院士在园区创办企业或建立科研团队。园区在磁性材料、光学膜材料、高分子材料、石墨烯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0%。
为统筹园区各类创新服务资源,计划将按照“一核多平台”模式建设。“一核”是指以宁波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重点建设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宁波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宁波研发园,承担起研究开发、检验检测、专家咨询、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展示、创业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多平台”是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高校新材料教研基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基地等专业创新服务平台。
据介绍,“一核多平台”模式是目前宁波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模式的“产业版”,其核心就是构建起完善的全链条产业创新服务生态体系,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综合体。
政策先行先试补齐产业短板
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顺利建设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宁波高新区将积极实现政策突破,为产业创新保驾护航。
据了解,宁波高新区专门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创业办法,对创业人才给予“3个1000万”的补助奖励;支持高端研发机构引进,实施“3个5000万”的扶持政策;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每年补助200家,单家50万元;率先实施宁波市首个区级重大科技专项,单个项目支持经费达1000万元;出台优厚的科技服务业专项支持政策,给予科研机构最高5000万元建设运营经费及最高5000万元的科研设备补贴;大手笔设立创投引导基金20亿元,撬动3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
此外,宁波高新区还以创建浙东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即将出台重大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政策,给予最高400万元购买补助,200万元保费补助。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和基础,新材料的性能、技术、工艺等直接影响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下游领域的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但由于新材料进入市场初期,需要经过长期的应用考核与大量的资金投入,下游用户首次使用存在一定风险,客观上导致了“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生产与应用脱节、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新材料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提升。
宁波高新区的购买补助和保费补助政策,直击新材料产业痛点,给下游应用企业吃了一粒“定心丸”,有利于降低创新材料应用门槛,便于新材料推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凝聚了众多科创资源的宁波高新区正在厚积爆发,一艘万亿级新材料“航母”正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