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自由贸易港”这个词频繁出现。不难看出自由贸易港将是下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机遇。而随着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多地对自由贸易港的角逐落诸纸面。那么首批自由贸易港到底花落谁家呢?
近日,中国各地“两会时间”渐入尾声。纵览各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争创自由贸易港已被多地列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新目标,“自由贸易港”也因此成为地方两会的热词。
业内人士认为,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推动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机遇,“自由贸易港热”体现的是“开放热”,但自由贸易港的建设需立足于不同定位和实践基础之上,应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上。
多地竞相布局
近日,随着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多地对自由贸易港的角逐落诸纸面。
1月23日,上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一目标,并将“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摆在今年重点工作的重要位置。
1月24日,天津市代市长张国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申报建设自由贸易港”。1月25日,广东和浙江也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建设自由贸易港”。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表示,广东要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浙江省省长袁家军则表示,未来五年将全力争取自由贸易港落地浙江。
除了东部沿海省市,内陆地区同样对自由贸易港建设表现出极大热忱。1月22日,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安徽要“主动跟进融入自由贸易港建设”。辽宁等地也在纷纷探路“建设自由贸易港”。
实际上,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之后,“自由贸易港”便受到各地尤其是11个自贸试验区的高度关注,上海已形成相关实施方案建议稿并上报至国务院。“自由贸易港是推动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机遇,和‘自贸试验区热’一样,‘自由贸易港热’体现了地方对开放的高涨热情。”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由贸易港建设会产生虹吸效应,能够有力推动制度创新和经济较快发展,进而抢占未来开放制高点。从总体来看,各地争建自由贸易港是好现象。”
对自由化和便利化要求更高
在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自由贸易港”的表述有着微妙不同。比如,上海已经将自由贸易港区划定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广东和天津的措辞是“探索建设”“申报建设”,浙江定下了“未来五年将全力争取自由贸易港落地浙江”的目标,安徽则表示“主动跟进融入”。
分析人士认为,措辞不同背后体现的是各地对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的不同考量,以及对自身综合发展状况的研判。但最终自由贸易港花落谁家,需要中央从全国开发大棋局角度综合考虑。
白明表示,自由贸易港和自贸试验区有着共通之处,比如都需要通过制度改革来提升便利化程度。但与自贸试验区相比,自由贸易港的要求更高,这集中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地理功能,自由贸易港更聚焦港口优势;二是经济功能,自由贸易港更突出境内关外优势,要在离岸金融、离岸贸易以及人员往来等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在白明看来,五类区域将更有可能成为自由贸易港:第一类是拥有自贸试验区和沿海港口的区域。比如上海既是第一批自贸试验区,又有海港和空港,还拥有较大的经济腹地;浙江舟山不仅是自贸试验区,也是大宗商品集散地;广东则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优势。第二类是非自贸试验区的沿海省份,比如山东青岛既拥有港口,也靠近韩日等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第三类是处于长江经济带上的内河港,如江苏张家港、安徽芜湖、湖北武汉等地。第四类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空港,比如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等地。第五类是无水港,比如河南郑州等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强调,“自由贸易港热”体现了各地的开放热情,但自由贸易港建设应该避免一哄而上,要着重突出地方特点和前期发展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生发出的新机遇,其利好将惠及全国。即使未能成为第一批自由贸易港区,各地也可根据自身定位,加快改革和开放步伐,积极对接自由贸易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