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报告》报告从空间、市场、产业、创新、交通等十个一体化的维度,构建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下面就随厂房出租网的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报告》。
《报告》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进程、存在问题等维度深入剖析,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其中,《报告》揭示的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十个特点和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规模差距呈缩小趋势,但安徽尚未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
从基尼系数来看,2000-2018年,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规模差距呈缩小趋势。 其中,2000-2012年长三角地区基尼系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走势,经济差距持续缩小。 但是,2013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基尼系数总体呈现小幅上扬的走势,地区差距缓慢扩大。(见图1)
但是,从经济联系强度指标来看,江苏、浙江、安徽对上海的经济联系量均不高;从可达性指标来看,江苏的可达性优于上海。此外,安徽对上海和浙江的经济联系程度并不高,交通可达性最差,且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指标中,绝大多数指标值均落后于沪苏浙,安徽尚未能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见表1)
二是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趋于增强,但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滞后于商品市场。
从图2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指数的演变趋势来看,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市场分割指数的演变趋势没有显著差异,均呈现出不断震荡波动但波幅逐渐变小的稳定收敛趋势。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和资本品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趋于增强。
同时,从市场分割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品市场的分割指数,低于资本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指数,即商品市场一体化水平高于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相对价格方差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够稳定,处在 不断调整中。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应更加注重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市场准入、户籍制度、金融体制、财政体制、 投融资体制、价格、上市制度等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 直接配置,使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三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梯度差异性和时序衔接性,有利于产业一体化发展,但尚未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效应,优势产业重合度依然较高。
从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来看,长三角地区间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其中,上海市第三产业比重较第二产业高40多个百分点,服务经济主导型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特征 明显;江苏省和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服务 业和工业基本并重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安徽省第二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工业依然是拉 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见表2)
但是,专业化指数偏低,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从结构相似性系数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江浙皖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地区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从区位商指标来看,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但优势产业重合度依然较高。
四是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R&D经费方面的投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地区间创新人才投入差距扩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
2011年-2017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R&D经费占GDP比重的变异系数不断下降,并降至0.1左右。与之相对,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就业人员比 重变异系数呈逐步上升的走势。(见图3)
从资金往来的情况来看,长三角地区研究与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R&D经费中企业资金的比重并不高,产学研协同创新潜力较大。 未来长三角应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构建区域技术转移体系、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抓手,加快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努力将长三角建成具有全球影响的科技创新高地和 产业高地。(见图4)
五是长三角地区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健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区间的人流和物流,但地区间铁路交通网密度差异较大,亟待打通省际断头路。
2000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枢纽型机场、枢纽型港口、高铁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等 区域性快速交通骨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铁路交通网密度的变异系数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公路交通网密度的变异系数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见图5)
同时,长三角地区间铁路交通网密度差异较大,应大力推进国家铁路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交通网。公路交通网密度的变异系数始终维持在0.2上下,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 区省际公路运输能力,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打通省际断头路,不断提升省际通达力。
六是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内部差异不断缩小,但社会领域信息化协同和融合发展水平较差。
从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的内部差异不断缩小,为信息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方向引领。(见图6)但是,在推动区域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形成社会民生、航运交通、城市安全等重要领域信息化应用全面对接,如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完善交通智能化服务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
七是上海和浙江的省际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江苏和安徽,省际间贸易强度偏低,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距较大。
从省际贸易依存度来看,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中,上海和浙江的省际贸易依存度明显高于江苏和安徽,表明上海和浙江的省际贸易开放水平更高。(见图7)江苏和安徽应该更注意防止地方保护和市场封锁,促进贸易往来和一体化发展。从国家铁路行政区域间货物交流情况来看,苏浙沪地方政府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推行自给自足,降低了省际间的贸易强度。(见表3)
八是长三角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的内部差异逐渐趋于收敛,但社会保障的内部差距扩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内部差距较大。
从图8的变异系数来看,长三角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的内部差异逐渐趋于收敛,即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区内差异正缓慢缩小。 城镇常住人口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变异系数增长较为明显,表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的内部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未来长三角应致力于社会保障的互联互通,提升跨区域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水平。
九是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是新发展理念下实施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短板。
从单位GDP耗电量、废水排放量、固体废物排放量、PM2.5、PM10、酸雨发生率等指标老看,长三角三省一市节能减排,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见表4)
十是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走向纵深,但依然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长三角政府层面的合作形成了“高层领导沟通协商、座谈会明确任务、联络组综合协调、专题组推进落实” 的省(市)级政府合作机制。但长三角跨地区协调机制的建设,也面临政策配套、立法和资 金等保障机制不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
《报告》认为,在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壁垒造成的区域分割,减少地方利益保护带来的恶性竞争、低效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客观地协调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通过设计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与利益补偿机制,促使地区利益分配达到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实现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紧迫内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