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丽、达芙妮、德尔惠等等这些曾经的知名品牌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然而到现在,曾经的繁华早已不在,倒闭的倒闭,残喘的残喘。这些曾经的巨头到底是怎么了,为何短短的岁月荣景就不复存在,其实归根究底还是无法跟上消费者的需求。
2017年7月27日,“一代鞋王”百丽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联合交易所,距离它在联交所上市正好十年。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曾大放豪言,“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他确实也做到了。百丽曾一度占据了女鞋市场的半壁江山。
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2011年,百丽公司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
这一切辉煌都随着2013年电商异军突起而告一段落。百丽作为典型的传统零售企业难免被波及。
面临日益增长的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无法收支平衡,再加上销售额下滑,这些门店最终也迎来关门的命运。
此外,不断开放的市场和海外国际品牌也给传统鞋业带来不小的冲击
再加上近几年来消费升级,消费者的审美不断提升,对于个性化,品质化要求越来越严格。然而,百丽跟随市场潮流的速度较慢,对用户的消费意愿也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女性鞋款式老旧,缺乏创新,也没有什么性价比可言。
百丽之后,达芙妮似乎也要步其后尘了,2017年,达芙妮在全球范围内关闭的销售网点高达1009家,几乎是近三分之一的门店网点。这些鞋企的共同特征在于,在真正的危机到来之际,仍不思改变,坚持其固有的“得渠道者得天下”的思维,这在互联网时代是要不得的。正如盛百椒所说,“在市场出现巨大变化情况下,没有预判和找到转型的路径。”
从时尚的角度来谈谈这些曾经的巨头。百丽和达芙妮为什么那时候会火?因为当时国外的鞋履品牌还没有完全进入中国市场。这两个牌子在价位和设计上满足了那时候女性消费者的需求。但今时不同往日,之前买百丽和达芙妮的消费者群体在成长,他们对时尚的品味也跟着他们的薪水提升,足够负担起更高级的品牌。然而百丽跟达芙妮还在走老路,在设计上千篇一律,甚至抄袭大牌的当红款式,质量上没有提升,在宣传上没有创新,对门店的管理也不够体系化。导致原先在消费者心中处于中高档的品牌定位跌至中底档。
至于德尔惠,在阿迪耐克进入中国市场过后,各种国产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十多年前,这些运动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排名是:阿迪/耐克>彪马/Kappa>李宁>Pepsi>安踏>德尔惠。前面四位国际大牌除了kappa之外,现在还是占领着运动市场的大壁江山。李宁作为最有名的国产运动品牌,也摆脱不了年年亏损的窘境。Pepsi就是个更加莫名其妙的牌子了。对,就是百事,现在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安踏作为第二大国产运动品牌,还在苦苦支撑着,实属不易。这究竟是为什么?首先,设计还是个问题,目前设计感最强的运动品牌当属阿迪,鞋子出一双火一双,和时尚设计师还有明星的联名合作也让这个本以运动服装为主的品牌镀了一层’潮’的金。耐克虽然还在炒AJ的冷饭,但是毕竟AJ已经是一个传奇了。去年跟off-white的联名也确实让耐克尝到了时尚的甜头,所以他们家对鞋子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并且保持了耐克运动鞋强大的功能性。彪马学习了阿迪老大的路子,人家请得起Kanye,那我们就请蕾哈娜!李宁在连续的亏损中也发现了设计的重要性,今年在纽约时装周上的走秀款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但是部分单品也有抄袭其他大牌潮牌的嫌疑。好,就像刚刚分析百丽跟达芙妮一样,之前买德尔惠的消费者,现在随着薪水的上涨,差不多都可以买得起阿迪耐克了,之前买阿迪耐克的,现在可能都去买Vetements, balenciaga或者Supreme了。谁还会去买店员拿着大喇叭大喊:减价啦减价啦,买一送一!款式老旧,牌子知名度不够的德尔惠呢?而那些追求品牌却没钱去买品牌的人,福建莆田欢迎您,用买德尔惠的钱买一双高仿走出去过过瘾多有面子。
总之,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提升,消费方式也跟十年前完全不同了。如果一个品牌不懂得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去做出好的产品,不跟上市场的节奏,对自己品牌的定位模糊,那只有被淘汰的份了。